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以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为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一)
(二)
《纲要》的出台,承载着将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教育强国宏伟蓝图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实景图、路线图、施工图的使命。这样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精心设计谋划。
作为“作战图”,《纲要》应运而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纲要》编制,这为编制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总抓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纲要》编制明确进入国家议程: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教育部党组深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连续两年把编制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
两年多时间,四个阶段环环相扣。
第一阶段,酝酿筹备。从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到2023年5月,其间,教育部成立《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工作专班,广泛开展调研,部党组成员牵头14项课题调研,组织机关单位开展240多项课题调研;面向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书面调研;委托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专题研究,协调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开展各国教育动态调研。
《纲要》的酝酿,随着教育部党组的调研进程,一步步变“实”。
教育强国如何建设?教育部在长三角、京津冀、中西部、中部、东北、粤港澳、新疆召开7场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创新部省会商战略合作机制,与多个省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7场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充分汇聚来自各区域、各领域的智慧和力量,将教育强国的蓝图画得更细致、更精彩。这些会议也是一座座桥梁、一段段通道,为谋划教育强国建设凝聚了更广泛的共识。
北京,要主动引领和带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发挥北京教育龙头作用;上海,要率先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城市教育;粤港澳大湾区,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两个“先行先试”,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中西部,要继续把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作为夯实中西部发展基础、积蓄中西部发展动能的战略抓手;中部,要紧密结合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东北,要充分发挥东北潜力优势底蕴,奋力开拓新局。
东西南北中,祖国不同区位的不同优势,将在教育强国这张宏伟版图上形成合力。
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问题有哪些?教育部成立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全面设计谋划。
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开诚布公,提出“希望咨询委员会着重研究事关全局,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教育重大问题,着重研究制约和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问题,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切实发挥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
2023年6月30日23时30分,第二次全体会议已持续近5个小时。深夜的灯光,激烈的讨论,翻涌的心潮,成为30位咨询委员会成员的共同记忆。来自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企业、学界的成员们,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就教育强国建设建言献策、把脉开方。
《纲要》起草的过程,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鲜明特征:“跳出教育看教育”的不同视角、系统思维,正在深刻影响着教育改革。
社会各界、不同领域的智慧,将在教育强国这份答卷上同题共答。
第二阶段,初稿起草。2023年下半年,前期调研与研讨的成果积淀总结、凝聚共识。总分架构,还是分条架构?怎么写更科学、更准确?十几种版本的《纲要》初稿相继生成。
《纲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中央、各省(区、市)和学校意见建议。
结合前期广泛征求意见,教育部汇总梳理出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1000余条,经过认真研究,全面充分吸收,作出相应修改。
《纲要》的雏形越来越清晰。
这一阶段,教育部党组成员带队登门拜访了11个相关部委,听取意见、谋求更大合力。
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在各部门的反馈中得到了显著体现——
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分别就发挥协同作用、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师生配比、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比等提出意见建议。
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均针对《纲要》文本提出意见建议。
…………
当教育、科技、人才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时,“教育”已绝非一家之事。举国之力发展教育,成为我国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随着共识的凝聚,改革发展的目标愈发清晰。此后,《纲要》进行了一次“大瘦身”,从2.7万字压缩到不足1万字。《纲要》紧紧围绕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需要、人民群众最期盼、教育改革最紧迫的重要事项纳入其中。
第三阶段,迭代升级。日历翻到2024年,《纲要》制定紧锣密鼓推进。
1月至4月,首个“百日会战”启动。教育部举全战线、全机关之力,组建团队,跳出思维定式,打破路径依赖,集中研究攻关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政策举措,最终凝练出15个战略支点,形成一系列突破性政策举措。
比如,如何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教育部召开工作推进会,成立专家组,组织了10余场座谈会,邀请上百位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研究形成高等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
经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提出“高校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战略工程”战略支点,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组织高校围绕重大跨学科领域,从优势高校选择优秀人才,组建大团队开展集成攻关,尽快解决制约国家发展的燃眉之急、突破事关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
再如,如何进一步开拓教育数字化新赛道?
教育部召开重大战略支点项目研究谋划专题会,多次深入论证,提出“教育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战略支点,并开展方案编制。坚持应用为王高水平建设集成化大平台,推进并引导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教育评价、教学场景创建中的应用,完善师生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推动中国数字教育“出海”,全方位强化数字教育支撑保障等具体举措相继被提出,形成体系。
…………
15个战略支点的形成,为《纲要》的完善提供了更加全面、科学、可靠的依据。
在此期间,教育部还就人口形势变化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与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建设、教育对外开放、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召开会议,听取意见。专班封闭攻关,对意见建议逐条吸收论证,修改完善《纲要》文本。
首个“百日会战”后,5—6月,《纲要》再次征求部门意见并修改完善。
第四阶段,全面对标。2024年6月,第二个“百日会战”启动,将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精神和决策部署落实到《纲要》中。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对《纲要》的系统完善。《纲要》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第一时间作出进一步充实完善,《纲要》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最新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9月9日,《纲要》提交全国教育大会与会同志书面征求意见。
近日,历时两年编制而成的《纲要》正式印发。文字的背后,是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最深沉最热切的期待,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奔涌的心血和深刻的思考,是万千家庭对于教育获得感、幸福感的同一份共识。我们看到,在新时代中国教育的进程中,从此标记了一处新起点。
驰而不息,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为了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高质量开局起步,教育部正抓紧研究启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改革试点,强化监测评价,推动《纲要》重大部署落地落实。
擘画起笔,绘就蓝图;高瞻远瞩,勇毅前行。
总览《纲要》,9000余字勾画出教育强国建设的波澜壮阔,擘画出教育系统坚毅笃行的宏大图景。
立框架,《纲要》是举旗定向的规划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纲要》提出“两步走”目标:“第一步”面向开局起步阶段,重点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强国建设基础,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第二步”面向中长期,深化重大战略布局,确保如期建成教育强国,到2035年,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这些目标,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建设教育强国明确了方向。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
《纲要》共11部分,分别对应总体要求、“八大体系”、综合改革和组织实施。
《纲要》紧扣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紧紧围绕教育的“三大属性”,以“六大特质”为主要特征、以“八大体系”为基本结构、以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为关键要求,将深化改革贯穿全文,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
《纲要》围绕“六大特质”“八大体系”,搭建起教育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对标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服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四个更加注重”:教育体系更加注重系统性、综合性集成,教育组织更加注重开放融合、多元多样,教育发展更加注重胸怀天下、自信自立,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向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延伸。
破障碍,《纲要》是攻坚克难的路线图。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打破思维惯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教育之力。
《纲要》从宏观层面,把握战略方向和发展规律;从中观层面,建起“四梁八柱”、撑起目标体系;从微观层面,注重远近结合、解决突出问题,清晰把握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供需错位等重点难点堵点问题。
坚持龙头引领,培养国家所需战略力量。
关于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引领作用,《纲要》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
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集聚创新资源,壮大发展动能,面向未来蓄力。
坚持人民至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纲要》就重点抓住什么,在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变化深刻影响教育供给。《纲要》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
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一系列改革举措,既是发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
坚持先立后破,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纲要》把教育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坚决啃掉教育强国建设的“硬骨头”,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抓住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纲要》对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推进信息技术赋能考试评价改革、深化高校人才评价改革等方面作出部署,引导树立科学评价观,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
此外,《纲要》还提出,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通过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能力水平。
严落实,《纲要》是求真务实的施工图。教育强国蓝图绘就,一丝不苟强落实才能将磅礴的“大写意”转化为精细的“工笔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突出抓好全年工作重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全面落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围绕实干为先,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教育部把党中央谋定的强国目标、任务落到行动和实效上,紧盯2035年倒排工期、分期分批推动《纲要》部署落地落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
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
各地紧密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细化举措、配套政策,明确各项任务实施主体和责任,科学制定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
广泛宣传动员,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
…………
前景光明,中国教育在“由大到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立足新时代教育发展,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底气完成建成教育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
号角吹响,击鼓催征。
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