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红衣男孩儿案”!

时事   2025-01-03 13:44   河南  
重庆红衣男孩案,是被民间被"妖魔化"的一起案件。2009年11月5日13岁男孩被发现家中死亡,诡异的是尸体被发现时身穿红色的花裙子,双手、双脚被绳子捆绑,双手挂在屋梁上,脚上吊着一个秤砣,而警方的结论为“排除他杀、自杀,属意外死亡"。
这个案件意外的结论引起不少人质疑,甚至各大论坛上出现各种迷信的说法,称其为某种宗教仪式。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这起案件。

2009年11月5日中午时分,匡纪绿着急忙慌的赶回位于巴南区东泉镇双星村高石坎的老屋。
他要给儿子匡志均送饭钱,儿子平时每周都会到他们打工的江北区,跟他们团聚。
因为上次他给了儿子几百元钱的饭钱,他说这周就不去他们打工的地方了,想要一个人回老屋。
匡纪绿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老屋,再加上他的手机前几天坏了,一直也没联系上儿子匡志均。
他就想着还是到老屋看一眼儿子,顺便看看他缺不缺生活费。
怀着一颗尽快见到儿子的心,匡纪绿很快赶到了老屋。
然而,平时进出的大门和侧门却怎么都打不开,他只得绕到后门。
后门虚掩着,轻轻一推门就开了。
家里一片狼藉,孩子的衣服丢的到处都是。
走进正屋,屋里的灯还开着,眼前的一幕让他大惊失色:
儿子匡志均穿着大红色的裙子,裙子上还别着白花,全身被绳子扎扎实实地捆着。
两脚之间,挂了一个大秤砣。
双手被捆着挂在了屋梁上,双脚离地几厘米,旁边一个长椅被推翻在地,儿子全身冰凉,早已死亡。
匡纪绿40多岁才得了这个儿子,平时宝贝的不行,看到儿子诡异的吊在房梁上,他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随后,为了弄清儿子死亡的真相,匡纪绿迅速报了警。
很快,巴南区刑侦队的刑警赶到。当天晚上,市公安局的刑警和法医也来了。
刑警把匡志均从屋梁上放下来,脱去他的红裙子,发现他贴身竟然穿着一件女性的游泳衣,自己的衣服一件也没穿。
法医解剖完尸体后,告诉匡纪绿,匡志均应该是在48小时内死亡的,也就是11月3日-4日。
匡志均身上除了多处深深的绳索的勒痕,几乎没有其他外伤。
法医带走了的内脏等物,回城里化验。
警察和法医走后,匡纪绿夫妻二人的眼泪都哭干了。
夫妻俩怎么都想不明白儿子怎么会以如此诡异的姿势死去?
算起来,儿子死的时候,才刚满13岁没多久。
如果自己的手机没坏,能够及时的监控到儿子的信息,儿子是不是就不会死?
想到这些,匡纪绿心里后悔极了,可是现在他只能等着警方给他一个结果,他要知道儿子到底是怎么死的?
经过现场勘查,尸体检验、实验室检查及调查访问情况,警方给出了排除他杀,认定性窒息死亡的结果。
理由如下:
根据现场勘察的情况来看,案发现场的床上有蜡烛的滴痕,死者匡志均身上穿的泳衣上也有蜡烛的滴痕,绳索捆绑的方式也很独特,多匝、多结、吊有秤砣等,警方分析他有一定的自虐倾向;
通过尸体检验,匡志均的大腿、双手、两肋、双脚踝部上方,都有较深的勒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伤痕,尸检见明显窒息征象,实验室检出其本人的精斑
通过走访以及调查访问的情况得知,匡志均是在读初中学生,性格内向;
案发现场在自己家中,父母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平时是一人独居;
通过询问他的父母亲得知,不久前曾看见匡志均身穿表姐的衣物,而案发现场他也是女性衣着,有假乳;

匡纪禄很不理解警方的鉴定结论。当时,他质问警方:“什么叫意外死亡?既然不是他杀和自杀,我儿子究竟遇到了什么意外?这种意外是怎么出现的?”

匡纪绿称在最后相处的日子里,儿子看起来没有任何反常。
匡志均的母亲一直觉得很奇怪的一点是平时家里的后门从来不开,都用两块大木板挡着,外加一根钢筋。
而案发当天,后门却是虚掩着的,正门、侧门却怎么都打不开。
匡志均的邻居大妈也说,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为人老实,从不招惹旁人,也没见有啥异装癖。
确实,儿子的突然离世,又是以那样诡异的方法死去,他的父母亲人无法接受也是人之常情。
其实,不光是他的父母有疑问,红衣男孩案爆出之后,各种版本的猜测也纷至沓来。
与此同时,匡志均诡异的死状,让这个普通的农村老屋成了不祥之地,报纸和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写满了各种报道。
著名小说《十宗罪》将它写成了“中国十大悬案”之一,各大论坛里都流传着红衣男孩的恐怖传说,甚至有人将此案做成了恐怖游戏,在2015年还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
甚至网络上还有一些灵异博主将男孩去世的老屋当做探险的地点,利用这个可怜的男孩来博人眼球。
这种种传闻,也让这起案件成为中国刑事案中最被妖魔化的一起案件,也是无数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然而,尸体是不会撒谎的,它已经给了我们最终的真相。
在2010年,《法医学杂志》的十月刊中也解释了这起案件,打破了许多无中生有的谣言。
杂志中以匡志均的案子为例,提出了一个专业的死亡术语,叫做“体位性窒息死亡”。
然而,不管是窒息还是体位性窒息,都不存在灵异和怪力乱神的现象。
对于此案,真正应该思考的是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及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END】

新洞察
更真实的视角,更有深度的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