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位知名明星纷纷遭遇了耳石症的困扰,这一突如其来的“晕头转向”不仅让他们的舞台生涯暂时受挫,也引起了公众对耳石症这一疾病的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明星也头疼的“小石头”——耳石症。
耳石症,亦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最常见导致眩晕的疾病,其发病率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尤为显著,但年轻人也有中招的可能。光看它的全名就知道:良性,这种病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阵发性,表现为发作性,短暂快速;位置性,头不动不晕、一动就晕;眩晕,发作起来天旋地转。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顽皮的耳石为什么离家出走以及会带来哪些麻烦。
耳石,不是耳朵里的宝石也不是耳屎,其实它不过是一些微小的碳酸钙结晶,每个人都有。正常情况下,它们安静地躺在内耳的耳石器(椭圆囊和球囊)上,直径只有3~30 μm,它可以帮助感知头部位置和运动。但有时候,比如头部外伤、内耳炎症或年龄增长等,这些小家伙会突然“离家出走”,跑到不该去的地方,比如半规管,一旦头部位置改变,这些耳石就会因重力作用在半规管内沿管壁滑动,它们就会像触发机关一样,让你的大脑接收到错误的信号,于是,你就开始了这场“天旋地转”的冒险。离家出走的耳石可真让人头大,让人晕头转向。主要症状包括突发性眩晕、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头重脚轻及漂浮感等。眩晕通常发生在头部位置变化时,如躺下、床上翻身、低头或仰头时,“一动就晕,不动一会儿就好”。眩晕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数不会超过1分钟,但可能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离家出走的耳石越大、越多,症状可能就越明显,恢复可能也越慢。耳石“离家出走”的原因较为复杂,部分病因尚不明确。已知的可能病因包括耳石器“老化”、头颅外伤、部分耳部疾病(如中耳炎、梅尼埃病)以及体内钙离子代谢的变化等,这些变化让耳石的结构和稳定性发生了变化,就很容易“暴走”。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压力、睡眠不足、过度疲劳和内分泌失调等,也可能导致内耳血管痉挛增加耳石“离家出走”的发生风险。要抓到耳石是不是“离家出走”了,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位试验检查结果。CT 和MRI无法诊断抓到它,而是为了排除其他原因的眩晕。临床上主要通过体位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眩晕及位置性眼震,来判断耳石躲在哪个半规管里。Dix-Hallpike试验用于诊断逃到前/后半规管的耳石、Roll test试验用于诊断逃到水平半规管的耳石。让耳石回家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耳石复位,通过特定的头部旋转动作使出走的耳石回到原位,“送它回家”。医生根据诱发试验判断出逃部位,然后进行手法复位送它回家,快速、有效。大部分患者在进行1次正确的治疗后,眩晕症状会明显缓解。对于出逃至多个半规管或嵴帽的耳石,可能需要反复擒拿并送回2~3次。药物治疗虽并不能劝它回家,但可以缓解它带来的眩晕症状。虽然将耳石送回去后,眩晕消失,代表复位成功,但仍会感觉到持续的头昏、走路不稳感,临床上叫作“残留头晕”。残留头晕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可能和耳石器功能紊乱或半规管内仍有少量细碎的“出逃”耳石有关。高龄、发病到成功复位时间长、需要多次复位者、伴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残留头晕。如果患者存在残留头晕的症状比较轻微,可以适当使用抗头晕的药物治疗,不要过分担忧,一般残余头晕症状2-4周左右会缓解或消失;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可以辅助前庭康复训练。单脚站立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以下几点,避免耳石再次“离家出走”:- 关注耳部健康,如有耳鸣、耳聋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耳石“离家出走”虽然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一旦出现一动就晕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哄好”耳石,拒绝“离家出走”,和“晕头转向”说拜拜。
林盈盈门诊安排
周一上午专家门诊(门诊四楼)
周三上午头痛门诊(门诊三楼)
扫描二维码关注掌上医生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