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晚间,一则重磅消息让平静了许久的股市再起波澜。
上市公司宁波富达突然宣布,拟收购控股宁波晶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宁波晶鑫”),后者主要生产光伏银粉产品。
根据公告,宁波富达拟以现金方式通过股权受让或增资取得宁波晶鑫不少于45%股权,最终宁波富达对标的的表决权将不低于51%,实现控股,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此举也意味着,这个一直处于蛰伏状态的国有资本,正试图通过一场“豪赌”,强行切入风头正劲的光伏赛道。
去年10月29日,宁波富达曾在互动平台上“辟谣”,有市场传闻荣芯半导体(宁波国资旗下估值160亿的晶圆半导体企业)将注入公司,宁波富达称其为不实信息。
“都以为重组要搞半导体,结果跑去卷光伏?”1月17日,宁波富达并购重组概念加身,开盘迎来“一字板”,只留下近3万股民一脸懵。
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后开发时代”,转型与开拓多元化业务已经成了房地产企业的必然选择。其中,光伏发电更是以其火爆的场景吸引众多房企跨界涉足。
近年来,保利、碧桂园、新城控股、万达、宋都股份、广宇发展、天宸股份、金科、恒大等一众知名企业纷纷切入光伏赛道。凭借着早期积累的雄厚资本,其跨界“玩法”也是不一而足。
有充分发挥项目优势的,如新城控股和万科控股,前者在自家广场屋顶建电站,后者在自家物流园区推项目;
有彻底转型义无反顾的,如已经改名“中绿电”(全称为天津中绿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广宇发展,其主营业务也从地产变更为风能和太阳能投资开发运营;
更是有财大气粗直接砸钱的,如保利和碧桂园创投发起“保利碧桂园产业链赋能基金”;厦门建发与清源股份成立了“建发清源新能源”。
房地产企业把跨界转型玩出了花,但最终能够赚钱的只是少数。尤其当“灰犀牛”奔来,跨界玩家稍有不慎就是满盘皆输。
现如今,早期布局光伏赛道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十不存一。火爆一时的“ST嘉寓”至今还在退市红线上挣扎;恒大跨界不过半年,便早早宣布放弃投资太阳能计划。
比起上述这些地产巨头、建筑大亨,宁波富达虽有国资背景,但论知名度还远远不够。
公开资料显示,宁波富达成立于1989年,于199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主业是城市商业地产经营管理和水泥新型建材制造。早几年,在房地产开发的黄金时代,宁波富达也曾风光一时,但随着楼市降温,以及水泥建材行业日益饱和,宁波富达的业绩增长也陷入了停滞。
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宁波富达的营收增速乏力,净利润更是逐年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更是同比大幅下降50.83%。一连串的数字,无情地揭示了这家传统企业转型的迫切需求。
情急之下,宁波富达只好另辟蹊径。
2024年9月,公司在回复投资时曾表示,已成立产业并购工作专班,并在2024年上半年走访多家投资机构及各类基金、对接长三角区域数十家拟上市企业等潜在标的。
宁波晶鑫正是这样一家“赫赫有名”的拟上市企业。
公司成立于2000年,长期深耕于光伏银粉领域,是国内较早开展相关研究的企业之一,拥有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多重光环。其核心产品“晶硅太阳能电池用正面电极用银粉”,是光伏电池制造的关键材料。
在光伏产业链中,银粉位于中上游,用于生产光伏导电银浆,直接影响着光伏电池的效率和成本。高质量的银粉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是光伏银浆产业链上核心环节。
在宁波富达看来,此番收购宁波晶鑫,不仅仅是进入了一个新的业务领域,更是希望借助其技术和市场优势,为自己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去年12月,宁波富达董事、总裁马林霞在业绩说明会上回应相关问题表示,公司目前围绕新材料、新基建、新能源、新智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谋求公司新的发展。并购重组涉及新产业技术、市场、财务、法律等诸多方面内容,公司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策略和方案。
谈及未来前景,宁波富达显得十分期待,公司表示:交易后,公司将在原有商业地产和水泥建材两大主营业务基础上,新进入以光伏银粉为主的电子专用材料领域,并将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与目标公司实现有效协同,助力公司实现产业转型突破和能级提升。
无独有偶,年后宣布跨界光伏的上市公司不止一家。
1月14日,水务龙头海天股份发布公告,正式宣布与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环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据公告,双方将在生态环境领域深度耕耘,在固废处理、光伏新能源以及市政供排水等多个板块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而就在前不久,海天股份刚刚抛出了一项备受瞩目的重大资产购买计划。公司计划通过新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交易基础价格为5.02亿元人民币(含债权)。
贺利氏光伏银浆事业部包括贺利氏中国持有的贺利氏光伏100%股权与贺利氏中国持有的对贺利氏光伏的债权、光伏科技100%股权以及HMSL持有的HPSL100%股权。
2025年伊始,海天股份连续两次出手,彰显出十足的转型决心。
海天股份是西南地区环保水务行业的民营龙头企业,在全国运营着近200座水务环保工厂。不过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密集出台,国家监管日益趋严,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水务环保领域,其获得供排水项目难度加大。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增供排水项目的机会将大幅减少。
2024年前三季度,海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0.49亿元,同比增长13.55%;归母净利润为1.45亿元,同比下降16.89%。
在海天股份自身净利润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公司为何仍选择在光伏产业加大投入,推进业务布局?海天股份在重大资产购买预案中直言不讳,称上市公司原有供排水业务未来快速发展受限,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迫在眉睫。
综上,面对全球能源转型大潮以及“碳中和”目标的迫切需求,上市公司跨界进军光伏赛道已然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眼下,跨界之路并非坦途,技术的快速迭代、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政策环境的变动性以及资金链的持续稳定,都是横亘在跨界企业面前的严峻考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光伏行业不仅需要短期的资金投入与项目落地,更依赖于长期的战略规划、技术创新与市场深耕。
另一边,上市公司在行业整体尚未呈现明显回暖态势的情况下,大胆布局光伏,究竟是一次精准“抄底”,还是冒险豪赌?这一布局又能否为上述企业带来积极的正向影响?我们还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阿越
校对:菠萝包
审核:老张
特别声明:光伏产业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