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以前,“史地生”这三门学科,一直被归入“副科”的行列。
地理、生物这些曾经的“小科”,几乎每个学生都觉得“刷分的轻松选择”。
可是到了新高考,生物那股“轻松”的感觉就突然消失了,成了一个充满“陷阱”的学科,不再是以前那个让文科生都敢随手一捞的“软柿子”。
我们来分析一下:
当赋分制的分差要求,让原本简单的生物也“耍”起了区分度,忽然之间,原本以“记多背多”见长的生物知识点,也成了需要严密逻辑、数据运算、甚至能“化学过硬”的理科思维才能轻松应对的难题了。
这就好比,在乒乓球比赛里突然规定要打网球的球速了,场上小打小闹的选手瞬间就懵了,可以说正是这种“全面升级”,直接“逼退”了许多缺乏理科思维的文科生。
回头看看政治,它之所以成为文科生的“必选项”,一方面是和文科专业的需求捆绑太紧密了;另一方面,政治和历史关系密切,学习路径清晰,复习和解题逻辑都偏重于概念与归纳。
至于地理,虽然看似文理兼备,但其实也偏向一种“阐释与理解”的文科思维,没太多“推导”类的解题。
这样一对比,生物的“理科难度”显而易见,对于文科生而言,选择生物简直就是“挑战极限”。
于是,生物在新高考赋分中的“高度拉分”特性,让不少文科生避之不及,而理科思维稍弱的学生宁可选择地理,也不愿卷入生物“学霸云集”的领域。
说到底,新高考下的生物,确实成了“拉开差距的得分利器”,但前提是你得具备一定的理科思维和学习基础。
那些在理科思维方面稍有欠缺的学生,终究发现生物不再是“容易选项”,这门学科看似不难,实则是另一场“理科战场”。
SPRING HAS ARRIVED
01 赋分之下的“冷门新宠”
我们不妨这么理解赋分制,原始分无法“拉开”的结果,就是难度整体提升。
这种情况就像一场考试中,所有学生答题水平旗鼓相当,你得分的关键就在于那些难题的“多写几分”才能甩开别人。
赋分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把精英挑出来”,那就得给难题加料。
结果呢,原来算是“随手捞分”的生物也加了题量,难度往上窜,成了“潜力股”选项。
还记得高中时朋友小李,成绩中等,平时觉得地理复杂,政治枯燥,生物挺简单。
新高考一出,果断选了生物。
结果不到两个月,这家伙每天大呼“踩坑了”!原本他只要背背植物分类、细胞结构,现在倒好,进化遗传、分子生物都得细细推敲,卷子一拿到手上就是满篇数据推导题。
考完试,兴高采烈等成绩,拿到赋分表那一刻他傻眼了,全班平分,生物这张卷子居然没拉开一分!
一句话总结,赋分越高,坑挖得越深,想简单捡分?
生物说“不好意思,门槛在这呢”。
SPRING HAS ARRIVED
02 理科思维的“高门槛”
可以说在赋分制下,生物要拿高分,没有理科思维就寸步难行。
试想,一道基因重组题,没扎实的化学、生物基础,分分钟让人“蒙圈”。对文科生而言,这种题型就像在平地上搞高空弹跳,毫无适应能力。
这种“理科特性”逼得许多文科生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尝试。
比如上次老同学聚会,一群人聊高考选科。
小刘一脸生无可恋地说,他当初以为生物“熟悉好记”,选了它。
开学后不到三个月,每节生物课就是炼狱,基因分裂、光合作用……考试全是推导题,逼着他把化学都复习了一遍。
那段时间,教室里天天都是小刘的哀嚎:“这叫生物吗?这是化学加物理的二合一吧!文科生选生物真是上了‘贼船’啊。”
教室里一片爆笑,谁也没想到,看似简单的生物课,硬是把一帮“背书派”逼得“理科开窍”。
SPRING HAS ARRIVED
03 捆绑效应与专业偏向
一直以来,政治几乎是文科生的“标配”,因为其复习、备考思路相对清晰,还与文科专业高度关联,符合“实用主义”。
而地理虽然被视为“文理兼备”,但对多数文科生而言,更多是知识面的拓展,不像生物和化学、数学那般紧密结合。
这种学科间的捆绑效应,直接决定了文科生对生物的选择兴趣低迷,毕竟在知识拓展和备考压力上,地理更显轻松自在。
邻居家小李,就是典型案例,文科特长,选择了历史、政治和地理。
她说,当初一看到生物书上的分子结构、化学方程式就头大,立刻觉得还是地理更“温柔”。后来考试结果出来,她又庆幸选对了,地理选择题比政治还轻松,而生物却考得“劈头盖脸”。
她说自己一生怕的就是数理化,再和化学“扯上关系”,她宁可刷地理的地貌形态,“毕竟看个沙漠地图还能幻想一下当旅行家,总比背化学式来得自在。”
所以说,针对赋分制带来的学科“冷热”两极分化,其实可以思考一些兼顾选择与难度的调节手段,比如在试卷设计中增加选择性作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度调节难度,避免过度挤压学生的学科选择空间。
这样一来,文科生也能放手一搏,体验生物这门学科的趣味,而不被“难度”吓退。
在这个选择面广阔、竞争激烈的时代,也许只有在公平、合理的分数引导下,才有机会让“赋分制”真正为学生带来更多可能性,让那些想挑战的孩子,有机会在多样的选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亮点。
这样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