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省经济数据的发布,浙江县域经济的2024年“赛马”尘埃落定,90个县(市、区)的主要经济数据有了结果。
1月22日,杭州市余杭区对外官宣,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3355.67亿元,同比增长6%,总量蝉联全省第一并超越原余杭区,呈现高基数上的高增长态势,实现了“重回3000亿”的目标。
航拍余杭区核心区域
2020年,原余杭区GDP达到3051.61亿元,成为浙江首个总量突破3000亿元的区(县、市)。不久后的2021年4月,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原余杭区分为余杭区和临平区。
此外,2024年,余杭完成财政总收入803.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9.3亿元,总量均持续保持全省第一,也是全省唯一的财政收入超800亿元的区(县、市),成为之江大地上“进击的巨人”,也实现了“王者归来”。
这几年,中国经济面对的是“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每向前一步,都是“顶风破浪”。
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晓露看来,余杭用3年多时间实现GDP“重回3000亿”,是浙江近年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样本。
“从消费互联网到大数据,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再到现在布局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余杭成功实现了数字经济的轮动式增长。”吴晓露说,十年如一日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并持续推动迭代升级,这是余杭“逆风开快船”的主要动力。
正因此,要深入理解余杭GDP“重回3000亿”背后的产业逻辑,观察的时间维度就得拉长。
阿里巴巴杭州全球总部
事后来看余杭的崛起,很多观察者会把2013年作为一个重要节点。
这一年8月,文一西路旁的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当时叫“淘宝城”)一期启用,上百家与淘宝有业务关联的企业在周边集聚。
当时的文一西路两边,还只有海创园、恒生科技园等少数园区,西溪湿地以西的区块,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多是“希望的田野”。
此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余杭抓住消费互联网的产业风口,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软件信息产业崛起,经济总量“腾飞”,逐步成为浙江县域经济的“新大哥”。
这可称之为余杭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的第一个收获期。
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
根据记者的观察,第二个关键年份,是2017年。这一年,不仅是实质上的浙江经济第一区“交接”之年,也是余杭全面推动数字经济迭代升级的启动之年。
这一年7月,余杭打造的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开园。这是浙江第一个专门聚焦人工智能的产业平台,一时间吸引全球精英奔赴而来。
现在被视为杭州“硬科技”企业代表之一的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就是2018年带着团队来到了人工智能小镇,加速了脑机接口产品产业化步伐。
多年来,余杭始终坚定培育人工智能产业,一以贯之地砸下“真金白银”重点支持。因此,当大洋彼岸的科技公司推出ChatGPT让2023年成为人工智能大模型元年时,余杭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布局优势开始显现——
从AI芯片到传感器、从机器视觉到类脑算法、从机器人到大模型,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余杭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的数字经济,也实现了从电子商务向“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并且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稳居全省第一。
从这样十余年的时间维度来观察余杭“重返3000亿”,或可称之为产业布局的第二个收获期。
再把观察的时间维度缩小,回到2021至2024这几年间。伴随着余杭的成长,我们看到的,是一家又一家创新企业“中流击水,乘势笃行”的故事。
在总部落户余杭十周年之际,阿里巴巴在2023年迎来史上最大组织变革,开启“1+6+N”改革。此时的阿里巴巴,正积极布局人工智能、芯片、机器人等领域,已是一家高科技公司。
2023年,余杭先后与阿里巴巴集团、“6+N”业务集团签订全方位战略伙伴合作协议。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总部新园区在余杭启用。如今,除全球总部外,淘天集团、菜鸟集团,云智能集团旗下钉钉,以及飞猪旅行、达摩院等总部都在余杭。
对余杭来说,需要更多的“阿里巴巴”。当前,余杭正持续壮大腰部企业矩阵,推动更多企业进入“营收百亿千亿俱乐部”。
字节跳动大楼挂上“抖音集团” 通讯员 周辰璐 摄
近年来,字节跳动、vivo、快手、迅雷等行业龙头企业相继在余杭设立相关总部,并茁壮成长——
目前,字节跳动的8000多名员工,分布于余杭各大写字楼中。思凯路旁的字节跳动大楼已挂上了“抖音集团”,将于2025年投用。
vivo目前已有1000多名员工在余杭办公,建设中的全球AI研发中心V字形大楼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2026年投用。
国内“短视频第一股”快手已在余杭布局包括直播电商在内的多项业务,并要打造快手浙江中心。
而本土培育的遥望科技,自梦想小镇“毕业”后,抢抓直播电商风口,建立起“明星+达人”的多层次、专业化主播矩阵,已是全国头部MCN机构。
不仅是数字经济,在工业领域,余杭企业亦在向新而行。益利素勒、钱江制冷、炬华科技3家企业获得浙江省未来工厂认定,并落地全省唯一“未来工厂推广中心”。
在2024年度杭州市总部企业中,余杭有67家企业上榜。其中,千亿级总部企业2家,百亿级总部企业4家。
更让人期待的是,这几年,一批“硬科技”企业在余杭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现在来看,它们的体量还相对较小,但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这里有与马斯克的Neuralink并列全球唯二融资超3亿美元的脑机接口企业强脑科技。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残奥会游泳冠军徐佳玲穿戴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高擎火炬“桂冠”,点燃了主火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力量。
这里有XR领域国内消费级产品出货量最大的公司灵伴科技(Rokid)。Rokid的AR眼镜产品,已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使用。最新推出的基于多模态AI大模型的AI+AR眼镜Rokid Glasses,在2025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一炮而红。
在当今全球最热门的产业前沿领域,如数商、智能芯片、人机交互、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生命健康等,余杭都拥有一批以技术驱动创新的创新企业参与其中。
2024年6月,余杭启动“中国飞谷”建设,竞逐“天空之城”,构建“1+3+9”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即建设一个低空产业发展新高地、布局低空新基建“三张网”、打造低空经济九大应用场景。目前,余杭集聚了零零科技、迅蚁网络、这里飞科技、昊舜视讯等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近百家,覆盖低空生产制造、技术研发、商业应用、运行服务等诸多领域。
目前,余杭拥有超3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国家级专新特新“小巨人”企业,669家省级专新特新中小企业,679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构成的雁阵式企业梯队,是余杭“重返3000亿”的中流砥柱。
不仅是雁阵式企业梯队,余杭还是全省科研重器集群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浙江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杭州超重力场”即将试运行,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以及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等创新成果不断转化,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
2024年,余杭连续四年捧回“科技创新鼎”,首次实现浙江科技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大满贯”。
创新策源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余杭“重回3000亿”面向未来发展的最大“底气”。
这4年间,各种创新要素都在余杭集聚——
先看人口。
从常住人口来看,2021年底为130.9万人,2022年底为136.4万人,2023年底为140.5万人。2024年数据还未出,预计是继续增长。
从人才总量来看,2021年底超31万人, 2022年底超35万人,2023年底超40万人,2024年底超45万人。3年净增约14万人才。
再看经营主体。
从新增量来看,2022年4.5万户,2023年6万户,2024年5.86万户,连续三年居杭州第一。
从总量来看,余杭是杭州首个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0万户的区(县、市),在全省居第二。
再看投资。
从重大项目签约看,2022年至2024年集中签约重大项目数分别为276个、326个和310个,总投资合计近5000亿元;
从民间投资看,2021年至2024年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42.2%、44.0%、48.7%、54.7%,逐年上升。
国际实习生来到余杭
为何人才、项目、企业都爱往余杭“扎堆”?
在吴晓露看来,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集聚效应的形成与释放,即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某个产业或某类经济活动的集中,会对周边资源、信息、人才等要素产生一种向其靠近的向心力,导致该区域或产业获得生产要素更便捷、经济合作更高效,从而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
“通常产业越集聚,获取要素成本就越低,产业就越有竞争力,而又会进一步加剧资源和产业的集聚。这就是产业集聚的优势和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效应。”吴晓露说,在数字经济领域,余杭有着巨大的产业集聚优势。
2024年前三季度,余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70%;预计全年总量将突破2000亿元,成为浙江首个超2000亿元区(县、市),占GDP比重有望超70%。
余杭办事服务窗口
除了集聚优势,余杭的吸引力,还在于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动构建的亲清政商关系不仅优化提升了营商环境,更提供了一种“制度性安全”,让民营企业能够专心创业、安心经营。而像“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兜底办”等举措,更是让浙江凭实力出圈。
秉持“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服务理念的余杭,不仅让创新创业者吃下“定心丸”,更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促进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升级。
比如,余杭率先启用的政务服务“一中心一平台”,打通政府部门间相关壁垒,让企业和人才办事“化繁为简”,让办事不用跑、跑一次成为常态。
在构建“软环境”的同时,余杭也在发力“硬环境”,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让人才和企业引得进,更留得下。其核心,便是纵深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
自2022年启动以来,余杭以“十大工程”为牵引,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领域加快建设,让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城市重要新中心中轴线拉开框架,杭州音乐厅、余杭大剧院、余杭国际体育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综合交通能级不断提升,杭州西站启用,直达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全国各大城市,城市交通也更加畅达;
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来到家门口,浙大一院良渚院区、浙大儿院余杭儿童诊疗中心启用,杭州第二中学、学军中学等名校合作体系持续深化……
杭州城市新中心,正成为余杭又一张吸引力满满的“金名片”。“进击的巨人”,更要从之江大地,冲向神州大地。
责任编辑:袁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