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前进大院的旧时光
作者:吴乾华
从大堤下来有三条街,沿河堤往东走是梧桐树街,中间是七星街(解放后改成解放街),西街临河叫河坊街。最繁华的就数解放街,从街头到街尾单位商铺一家挨着一家,头起是竹器社,然后是五金,百货,兽医站,电影院,商场,照相馆,书店,粮站……足有一公里多长。打我到小镇起,每天都能听到卖东西的吆喝声,记忆尤深的是——“嗝花生……卖嗝花生啦!”“老棱角……杉木圳蒸的老棱角!”“顶糕——顶糕……”“老冰棒……三分一个”……没有钱买,听听几声吆喝都非常快乐。
且别说到书店买一本五分的作文书,走梧桐树街翻院墙进电影院看“免费”的电影,拿了蛇皮袋到粮站去买米,跑到印铁厂缠着老黄要铁皮印花;单是随同玻璃厂老罗的儿子进玻璃厂捡玻璃杯、玻璃瓶就非常开心了。偶尔老罗还教我们把玻璃花子捞出来拉丝,拉出不同器皿。虽然大多不成形,但在煤火照耀下的玻璃花子让我们“乐不思蜀”。
暑假和老邓的儿子小军一起卖冰棒,他有一辆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我们就把冰棒箱子放在车后座上,推着叫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柴巷子,因为那里是老城区。后来老黄的儿子林林也加入进来,我们就“移师”建设北路,和大巷子交汇处,老居民更多,所以生意还不错,所赚的钱除了买文具,剩下都“挥霍”了。那时间,柴巷子的豆饼、光明桥的锅盔、戏院巷的凉皮、小河湾的饺子、三医旁的凉面……没有不尝到的,把大院里的孩子馋得不行。
几年后,我考上了师范,每逢月假回大院一次,渐渐地与大院生分起来。师范毕业后,参加工作,单位有了房子,回大院的时间更少了。那里的住户搬出搬进的,没有几家熟识的了,只记得西院墙不知谁种了几架牵牛花,红的紫的,风吹过,如一条流动的瀑布,美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