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科普】元旦习俗知多少?

政务   2024-12-27 14:58   黑龙江  

YUAN DAN





元旦在我国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

大家对元旦的来历和习俗了解吗?


元旦的演变与传说

前言

“元”,谓“始”,开始的意思,凡数之始被称为“元”,“旦”谓“日”,《说文解字》中“旦”字也有早上的含义,象征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元旦”即为“初始之日”的意思,引申为新年的第一天。

在当代,我们使用公历年记日的情况下,“元旦”通常代指新一年中的首月首日,但是在我国古代,元旦指代的是哪一日呢?

接下来跟随小编一文了解,元旦从古至今的演变及习俗。

元旦的演变
“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并不是在中国采用公历年后所使用的新词。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中的“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而在我国历史上,“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便是我们现在所过的“春节”。

但是“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以前是很不统一的。汉武帝之前,有如黄帝历、颛顼(zhuān xū)历、夏历等多种历法的存在,导致汉武帝之前的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直至汉武帝继位,经司马迁等人提议,于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并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喜月(元月)为岁首,至此古代“元旦”的时间才正式固定下来,而“元旦”这一称谓也流传下来,一直沿用至清朝末期。

辛亥革命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区分两个新年,便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因此“元旦”在当代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给予了人们新一年的期盼和美好祝愿。

元旦的传说
关于元旦的由来,有两个传说广为流传。

传说一:

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

传说二:

如前文《晋书》中所提到的“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颛顼以孟夏月(农历四月)为正月,元旦这一词汇便就此流传了下去。


元旦的习俗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


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并不见得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元旦的庆祝方式

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是在民间,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


古代元旦习俗

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táng)、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其中有桃汤、饮料、食品,还有药物,一应俱全,各有其特殊含义。


椒柏酒在东汉《四民月令》中已经出现。椒是花椒,古人说椒是玉衡星之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可免百病。


桃汤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古人以桃为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之。


屠苏酒是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胶牙饧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胶牙饧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


五辛盘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厉气。”(《岁时广记》卷五91)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说:“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这种食辛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敷于散是一种中药,却鬼丸也是一种民间方药,据说,在新年的第一天吃了,就不会遇上鬼。虽然说是“服”却鬼丸,但到了后世,年轻人们也会把这种丸药带在身上,而不是真正地吃掉。


元旦吃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现。《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太平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汤饼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汤饼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馎饦法”,其中“水引”制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馎饦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馎饦似今长揪皮。其实宋人说的“年馎饦”是一句概括语,也包括了水引。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岁时广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年糕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人,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来源:科技嘿哈帮


鹤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