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能】再论两代中师生:一代中坚的困境与时代的缺席

文摘   文化   2024-11-13 09:09   陕西  

文/悟能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师生是曾在现行教育体制培养的被誉为“智力超群”的群体,早早步入社会,并一度承担了这个社会的中坚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他们的处世哲学与行为方式显现出深刻的弊病,表现出一种“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使他们在当今社会的角色形象饱受质疑。


“明哲保身”:缺乏道义的奴才相

这代中师生习惯于“明哲保身”,在是非面前选择退缩、回避,甚至显得不辨是非、趋炎附势。在面对不公时,他们往往敢怒不敢言,扮演“和事佬”的角色,甚至呈现出一种奴才相。在现代社会需要勇气和担当的时刻,他们却始终停留在“保全自己”的最低追求中,尽管他们的智力超群,行为方式却使他们难以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或社会栋梁。他们将聪明的头脑用在了如何规避风险、如何不惹事上,最终失去了原则和底线。这种现象,除了自身个性的缺陷,也源于他们成长的教育环境。早早定型的价值观让他们习惯性地将“自保”视为第一要务,丧失了道德立场和社会责任感。


“见利忘义”:小农思想的禁锢

这代人中,许多人出身农民家庭,进入中师的动机之一是“鲤越农门”,获取“商品粮”户口,实现身份的转换。然而,这种动机带来的却是长期的小农意识。他们重视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担当意识,见利忘义,凡事只顾自身利益。既没有道义上的担当,也没有对更高理想的追求,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社会中只能被视为短视的利益追逐者,而不是具有贵族精神的社会中坚。他们的“小农思想”禁锢了自身的发展,将聪明才智用在了谋取个人利益上,使他们无法成为真正的社会引领者。这种行为方式不仅令他们自身裹足不前,还使得他们在社会中的价值渐渐被削弱。


“各人自扫门前雪”:冷漠与缺乏社会责任

这代中师生普遍缺乏为社会呐喊的勇气,他们的座右铭似乎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他们习惯于“管好自己”,而对社会问题选择冷眼旁观,或直接回避。面对社会的不公和公共事务,他们选择沉默,避开冲突和风险。无论是教育领域的弊病,还是公共利益的受损,他们始终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这种冷漠的态度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极度看重,对社会责任的缺乏理解。相比之下,真正的中坚力量应当具备为公共利益发声、勇敢承担的精神,而不是一味避事退缩。


“错误的知识与认知”:自我认知的扭曲

更为严重的是,这代中师生通过早期的教育,形成了一种固化的、偏狭的价值观。他们的聪明才智没有被用在拓展知识和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上,反而学到了一些不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塑造了错误的价值观。他们用这些错误的观念面对社会,在接受社会的冲击与“洗礼”时,并未更新自我,而是被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偏见和狭隘。结果,这代人形成了一种自以为聪明的处世哲学,认为“沉默”是高明,“逃避”是智慧,却不知这使他们在道义和价值上渐行渐远。


对当今社会的反思:以中师生为镜,何去何从

反观这代中师生的现状,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偏执于个人利益,忽视道义和担当。这样的角色形象不仅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当今社会需要勇气、担当、责任感的中坚力量,而不是一群缺乏远见、明哲保身、见利忘义的“奴才”。如果这代中师生继续维持这样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将被逐渐削弱,甚至可能被新一代所替代。


中师生这一代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产物,带有历史的印记和个人的局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有所突破。唯有重新反思自己,认识到“聪明头脑”并不代表“高尚精神”,他们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找到真正的价值,担负起属于这一代的社会责任。




投稿方式

1.投邮箱:834398802@qq.com

2.投微信:suyan834398802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编辑

往期佳作(点击蓝字直接打开)


【王昀】谁不说俺家乡好


【王昀】捡回那记忆中的洋槐花


【汪守兵】来自家乡的最新消息


【汪守兵】听闻远方的你被隔离


【汪守兵】故乡的河


【汪守兵】  我 不 是 诗 人

【汪守兵】  我与老爸共庆生

【汪守兵】  教 授 戒 


西岳文化
秀水青山中华美华中山青水秀,秦东老腔高声吼声高腔老东秦!灵山秀水氤氲下的文人雅士,吼一声古朴苍劲的秦东老腔荡气回肠,谱一曲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承前启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