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天气往往晴雨不定,早晚温差更为显著。在这季节交替的关键节点,不少人听从老话、选择“秋冻”来调理养护自己的身体。
“秋冻”出自“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民谚,这类养生观念在古代早已有之。《黄帝内经》曾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理念与“春捂秋冻”并无二致。
“春捂秋冻”不仅体现了气温变化的规律,更揭示了气候与养生的内在关联。“春捂”,即在春天的时候不能急于脱掉厚衣服,要适当多“捂”一段时间。而“秋冻”则强调的是在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时,不要过早添加太多衣物,适当让身体感受一些寒冷,以此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
对一般人而言,适量“秋冻”,一方面可以提升免疫力,增强耐寒能力,待到冬季真正来临时,减少因气温骤降而引发的感冒、发烧等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还能促进新陈代谢、锻炼心肺功能。
不管是“春捂”还是“秋冻”都要适度。具体需要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和气温变化来选择“捂”或“冻”。以“秋冻”来说,并非硬要抗冻,而是要适度。当日照温度在15℃至20℃时,人们可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的感觉,这样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
在进行“秋冻”时,应注意有4个部位不能冻到。江岚表示,首先是头部,头部和颈部最易受寒,易导致感冒、咳嗽、头痛等;其次腰部不能冻,腰部受冻会加重腰肌劳损等问题;足部也不宜受冻,作为人体的末端,足部受冻会影响全身的气血循环;最后是关节不能冻,关节是人体活动的关键部位,受冻导致关节僵硬、疼痛,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等。因此上述部位需做好保暖,别让寒气“趁虚而入”。
此外,“秋冻”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一是抵抗力较差的老人和小孩,二是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三是体质偏弱者,患有胃肠道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人群,均不宜“秋冻”。另外,即使是体质健康的人群,过度“秋冻”也不可取,虽然可适当减少衣物,但真正到了接近深秋寒冷时,也要增加衣物以防受寒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