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记忆
在血火的洗礼中永恒
有一种精神
在岁月的更迭中闪耀
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记忆
厦门也不例外
当时的《人民日报》不仅进行了
10多天的跟踪报道
且在24日第一时间以
《把新中国国旗插上厦门岛》为题
在头版传递捷报
这在解放战争的其他战役中是罕见的
下面,我们通过AI影像还原技术
“复活”多张老照片
带您一起穿越到75年前
回放解放军一步步解放厦门的过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第十兵团挥师南下肃清闽南漳泉地区之敌。
👇 点击照片,查看这段珍贵的回忆
解放厦门战前动员
厦门岛当时守敌为蒋介石嫡系亲信汤恩伯,其统一指挥刘汝明兵团、李良荣兵团。
毛泽东同志为集美解放纪念碑题词
蒋介石亲临厦门督战,敦促死守厦门岛。
10月15日,厦门解放战役从鼓浪屿拉开序幕。我军渡海登陆,采用佯攻鼓浪屿的作战策略,调动敌人纵深机动部队南调救援,而我军主攻方向则放在厦门岛北部高崎。
👇 点击照片,查看这段珍贵的回忆
解放厦门渡海作战
我军两个团的各两个营的船队,扬帆划桨,分别由海沧和海澄沙坛鱼贯而出,逆风行舟,朝鼓浪屿西南部进发。全体将士与张水锦等船工们协力搏风击浪,力挽狂澜,终于抢占滩头,勇猛突击上岸。
👇 点击照片,查看这段珍贵的回忆
“支前船工”驾船渡海
我军登陆将士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直至全部壮烈捐躯,终于牵制了敌人。
同一天,就在我军强攻鼓浪屿之战打响后,我军5个突击团于当天中午12时,分别由北、西、东北登陆起航,分乘数百条小船,出敌不意,对厦门岛北半部发起进攻。
👇 点击照片,查看这段珍贵的回忆
解放厦门登陆作战
10月16日中午,我军经过奋力苦战,迅猛进攻,成功登陆北半岛,夺取并巩固了高崎这个最主要的滩头阵地,全线突破厦门北半部。
👇 点击照片,查看这段珍贵的回忆
解放军攻入厦门后开始巷战
10月17日上午11时许,厦门全部解放。
👇 点击照片,查看这段珍贵的回忆
解放军与市民在街头庆祝厦门解放
是役,我军毙敌2000人
虏敌25000余人
守敌除第166师残部从海上逃往小金门外
全部被歼
包括271团团长王兴芳同志在内的
指挥员、支前船工、地下党员、
地下工作者和我党领导的进步学生
共3000多人伤亡
这其中就包括刘惜芬烈士
她为迎接厦门解放
奉命打入国民党军驻厦门司令部
搜集和传递军事情报
👇 点击照片,查看这段珍贵的回忆
不幸被捕后
历经酷刑仍然坚贞不屈
在厦门解放前夕
被敌人绞死于鸿山脚下
牺牲时年仅25岁
刘惜芬被捕后从监狱传出的便条
75年来
厦门继往开来跃新程
穿过历史云烟
俯瞰神州大地,“换了人间”
厦门全部解放后
重生的厦门回到人民怀抱
这座沉睡许久的岛城
在共和国的壮丽凯歌中开启了建设发展的新篇
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巨变
👇 点击照片,查看这段珍贵的回忆
过去的鹭江道
75年来
我们这座城市
穿越革命和建设的洪流、
激荡改革与发展的风云
以她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底蕴、
人生海海爱拼敢赢的胸襟、
战天斗地移山填海的气魄
勇敢“闯”大胆“创”接续“干”
创造了跨越发展的诸多奇迹
如今的鹭江道(厦门日报记者 黄嵘 航拍器摄)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
厦门从基础薄弱的海防前线城市
发展成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改革开放后
厦门全力加快经济特区建设步伐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新征程上
厦门系统谋划和推进城市发展转型
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资料图/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摄)
近年来
厦门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
加快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批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产学研一体齐头并进
高素质人才齐聚
如今的厦门
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阔步前行
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攀“高”逐“新”
(资料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摄)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
厦门素有“海上花园”之称
厦门坚持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打造高品质人居环境
促进“山、海、产、城、人”相融共生
厦门之变
是山更青,是海更蓝,是城更美
是人与自然更和谐
厦门用“高颜值”向世界展示
中国生态文明治理的卓越成效
五缘湾(厦门日报记者 杨进福 摄)
新中国成立后
厦门对外经济交往的
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以来
外贸体制改革不断突破
贸易新业态不断创新
如今的厦门,迎揽八面来风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融通格局
(资料图/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
为厦门撑开岛湾一体、
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格局
如今的厦门
“一岛一带多中心”城市框架已然形成
厦门城市的未来影像
日渐明朗、日趋宏大、日益壮阔
翔安大桥。(资料图/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摄)
厦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
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迈上新台阶
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资料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
75年来
厦门积极探索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城市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明城市创建
将群众的“幸福清单”转化为“责任清单”
“平安厦门”“法治厦门”建设
确保全市政治社会大局持续安定稳定
城市更有人情味
居民更有归属感
跟着AI长卷
看厦门75年的发展
时间镌刻奋斗足迹
在75年的历史维度中
选取厦门重要时刻的新闻照片
运用AI技术,让照片动起来
带领您重回历史现场
感受厦门华彩时刻
解放厦门的最后的决战在1949年10月15日打响。10月16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寨上登陆,将新中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了厦门岛。16日黄昏,解放军完全控制了厦门北半岛,至17日上午,随着鼓浪屿等地相继攻克,当日11时许,厦门全部解放。(厦门日报资料图)
1954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五周年之际,厦门革命烈士纪念碑隆重揭幕。人们在纪念碑前为烈士默哀,并绕纪念碑及陵园一周,向烈士致敬。(摄影:倪海)
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于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建设过程中基本靠手工,建设者发扬“移山填海”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把鹭岛和周边内陆地区相连。(厦门日报资料图)
1956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铺轨列车抵达厦门海堤,鹰厦铁路挺进厦门市。在当时,一根铁轨需要8个人抬。同年10月,厦门火车站建成。1957年4月12日,作为中国东南部地区重要铁路干线的鹰厦铁路全线通车。(摄影:李开聪)
1959年5月,由陈嘉庚发起并由爱国人士捐建的华侨博物院建成并举行开馆典礼。
华侨博物院动工于1956年,坐落在蜂巢山西侧,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也是第一座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和业绩的博物馆。(厦门日报资料图)
1960年,厦门园林植物园初步划定园区,当时的名字叫“厦门树木园”。近年来,植物园已成为集植物引种驯化、物种保存、科研科普、生态保护、旅游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还是远近闻名的中外游客打卡地。2024年2月,厦门园林植物园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即使是在1960年的困难时期,艰苦岁月也没有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图为人们在劳动间隙,饶有兴致地欣赏文艺演出。(摄影:李开聪)
1982年1月5日,东渡建成两泊位。东渡一、二号泊位是东渡港区的雏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区发展依靠的就是厦门港的“老牌港区”东渡港区。(摄影:翟培富)
1983年10月22日,高崎国际机场通航。高崎国际机场是中国第一个由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的机场,也是中国运用外国贷款建设的第一个机场,还是我国第一个以“国际”冠名的民用机场。(厦门日报资料图)
1988年,特区发祥地湖里的工业园区内电线、厂房等已经密集分布,彰显出经济特区建设的活力与冲劲。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81年10月15日,一声开山炮响,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破土动工。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1985年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地理范围的这一次跳跃,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鹭岛开始振翅高飞。1988年也是厦门经济起步腾飞的重要一年。这一年4月,原国家计委下发了《关于厦门市实行计划单列》的通知,明确厦门从1989年度起,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全国单列,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摄影:陈文化)
1991年12月19日,厦门大桥通车。这是当时全国第一座、也是最长的一座跨海大桥,长2070米,日通行能力达2.5万辆次。厦门大桥解决了厦门的“岛城之困”,助力厦门经济特区实现真正的腾飞。(摄影:翟培富)
1999年12月30日,海沧大桥通车。它是世界第二座、亚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不仅是现代化厦门的重要标志,更证明中国的造桥技术已达到世界水平。(摄影:郑宪)
2000年,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首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这一投资近12亿元的工程成为当时国内占地面积最大、展厅层高最高、单体体量最大的展馆。它的建成,不仅是厦门21世纪再创辉煌的新标志,更代表着厦门会展业从此崭露头角。
自2000年起,这里就成了厦门几乎所有重大会展活动的举办地,推动会展产业走向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促进我市会展空间形成“三足鼎立”跨岛布局。每年在这里举办的投洽会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合作平台,让“投资中国”和“中国投资”的双向奔赴更加频繁。(摄影:林世泽)
2001年2月6日, 厦金首次直航。当日中午,大陆第一艘直航金门的厦门客轮“鼓浪屿”号搭载76位在闽金门籍老人踏上阔别半世纪的故土。多年来,厦金航线已成为两岸之间最经济、最便捷、最繁忙的海上通道。(摄影:梁伟)
2003年3月30日,首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暨2003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成功举行。这是我国最早探索“市场化办赛”的马拉松赛事之一。截至2024年,厦马已成功举办22届,成为一张含金量极高的城市名片。(摄影:姚凡)
2005年10月26日,厦门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标志着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实现了一个新跨越。图为10月27日,市文明市民标兵陈煌和林美玉手捧着“全国文明城市”的奖牌。(摄影: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2007年3月16日,厦门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馆,总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3万多平方米、投资总额达5.5亿元,是当时福建省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群。(摄影:姚凡)
2008年8月31日,厦门快速公交系统(BRT)正式运营,是全国第一个实施高架桥的快速公交系统,对城市空间的拓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百姓出行习惯的改变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厦门城市公共交通步入现代化轨道。(摄影: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2010年4月26日,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车。它是中国大陆完全自主设计、施工的第一条海底隧道,打通了厦门的东通道,拉近了翔安与本岛的距离。(摄影:陈立新)
2010年4月26日,福厦动车开通,厦门大步跨入高铁动车时代,厦门的对外联系更加便利,经济腹地进一步拓展,辐射作用进一步放大,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2023年9月28日,福厦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福厦两地实现最快55分钟互通,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摄影:厦门日报记者 苏媛)
2015年4月21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揭牌仪式举行。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厦门经济特区再度乘风而行,在新时代里开启了新征程。(摄影: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当地时间2017年7月8日,在波兰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个世遗。(摄影: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2017年9月3日—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厦门会晤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厦门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品质和管理水平,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提升了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和精气神。(摄影: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2017年12月31日,厦门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24个站点正式开门迎客,厦门从此迈入地铁时代。厦门地铁1号线将本岛与大陆腹地紧密相连,是高素质高颜值的厦门在新时代继续高蹈宏阔推进“跨岛发展”的强力新引擎。(摄影:厦门日报记者 黄少毅)
2019年11月23日,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红毯仪式在厦门举行。2019年11月,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厦举办。2023年,金鸡与厦门订下十年之约,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自2019年起连续十年长期在厦门举办。金鸡与白鹭美好邂逅,电影与厦门携手并进,在高素质高颜值的厦门掀开中国电影发展的新篇章。(摄影: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2020年1月1日,厦门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建成开放。2022年1月,林海线一期建成开放;2023年1月,林海线二期建成开放。如今,山海健康步道已成为厦门一张亮丽的名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得到生动演绎。(摄影: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2023年8月28日,厦门白鹭体育场顺利通过工程竣工联合验收。9月2日,世界田联钻石联赛厦门站在白鹭体育场成功举行,诞生了4个项目的当年世界最佳成绩。厦门白鹭体育场位于翔安区海滨,建筑南北拱跨度约350米,南侧形成约80米宽的景观开口,是国内唯一能够在场内看海的体育场。
2023年3月,凤凰体育馆揭开了厦门奥体中心“一场两馆”(白鹭体育场、凤凰体育馆、白海豚游泳馆)首秀的序幕。同样位于凤翔新城的厦门国际博览中心于当年11月迎来满馆首秀,第63届药机展在这里举办,这是在我市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展会。2024年9月,作为厦门国际博览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国博会议中心正式投用,为我市体育会展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摄影: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今天,是厦门解放75周年纪念日
却顾所来径
豪情满胸怀
愿厦门的未来更加美好!
来源:厦门日报
编辑:于莉
校对:汪桓可
审核:张鑫明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