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宁新平来了

时事   2024-12-31 07:31   辽宁  

弄潮不厌风浪急

——写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


宁新平


(一)


日历再次掀到这一页:12月31日。


今天,无论你在哪里,或许都会意味深长地道一声:“再见,2024;你好,2025。”


此刻,无论你带着怎样的心情,2024都即将成为历史、成为回忆。


岁月如长卷,万事皆有痕。这一年,14亿多个“你我”,以辛劳为笔、汗水为墨,共同写就强国建设、复兴伟业的壮阔新篇。


而这其中的辽宁“章节”,如果给它起个标题,应该叫——《攻坚》。


(二)


“攻坚”,一个寻常的词,于2024年的辽宁,却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


这一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中程”,能否巩固首战之果、打牢决胜之基,在此一举,极为关键。故为“攻坚”。


然而,这场仗,不好打、不好赢。


这一年,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地缘冲突延宕升级,“脱钩断链”愈演愈烈,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这一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样表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这一年,辽宁多重压力叠加、多重困难交织、多重挑战并行。“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仍需改善”“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开放合作水平有待提升”“基层‘三保’困难较大”……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的一大串“问题清单”,都是不好啃的“硬骨头”、不好解的“方程式”。


这一切,传导至微观,便成了一些企业或个人的“体感”,经营难有之、就业难有之,困惑者有之、焦虑者有之。


这一切,都是我们攻坚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


这场仗,怎么打、怎么赢?


(三)


寒暑相推,而成岁焉。倏忽间,已是年根儿。


当攻坚“响铃”之时,我们交上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透过纷繁复杂的数据,可以从五个“量”的维度得出一些结论。


体量更大了。


4.9%!这是前三季度辽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至此,这一指标已连续7个季度赶超全国水平。


GDP是三大需求之和。顺此拆开,1月至11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增速分别为3.9%、3.8%、5.2%,前两项跑赢全国,第三项逐月上扬。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攻坚之战连战连胜已成定局。


质量更优了。


4个!这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辽宁上榜的数量,居全国第六。“高峰”的背后,是我省的22个重点产业集群加速壮大,其营收在全省规上工业中的占比已达61%。在此拉动之下,1月至11月,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1.9%、8.2%。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过多年咬紧牙关优化调整、“深蹲”蓄力,辽宁的产业结构正在悄然重塑。


“技”量更强了。


18.5%!这是今年以来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的增速,绝对值逼近4万家。其中,“雏鹰”“瞪羚”“独角兽”已突破6000个。科技“好苗”出得快,缘于创新土壤培得厚。辽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两年前移了5个位次,提升幅度居全国前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创10年来新高。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辽宁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贡献度正在快速提升。


留量更多了。


16.2%!这是前10个月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的增速。其中,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居全国第八。央企也是亮点,前11个月,193个央地合作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49.2亿元,开工率、进度、投资额全国领先。


奔向辽宁的,还有人。今年5月的“博士沈阳行”,颇具代表性。一场活动,吸引了517所国内外高校的6860名博士,阵容之大,史上空前。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投资到辽宁”“孔雀向北飞”的潮流愈发明显。


声量更高了。


1600余位!这是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参会的中外嘉宾数量,他们来自近80个国家和地区。


这一年,辽宁高朋满座、宾客云集。首次冠名“中国”的辽洽会规模效益、活动场次、嘉宾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辽宁口岸免签入境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10倍。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辽宁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故事”越传越远。


前几日,辽宁日报梳理了2024年我省在互联网火爆出圈的新闻事件,并提炼出十大热词:山海关不住、歼-35A、建昌抗洪救灾、宠“且”、辽篮……这些,刻印在时光的年轮之上,诉说着、见证着我们攻坚的艰辛与不易、拼搏与努力、奋进与荣光。


(四)


今年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用“两个扭转”概括当前的辽宁:扭转了经济总量全国排名持续下滑的被动局面,扭转了经济增速长期低于全国水平的发展态势。


“两个扭转”,4200万辽宁人期盼了多年、追求了多年。那么,转折的背后,经验是什么、规律在哪里、启示有哪些?


有人说,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一个企业,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无非是回答好了4个问题:坚持了什么、看清了什么、抓住了什么、做到了什么?辽宁亦如此。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


辽宁坚持了什么?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总遵循、总纲领、总指针,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勇毅前行。三年行动部署的10个方面新突破、50项重点任务,每一条、每一款,无不是对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学以致用、忠实践行。


“思想是会享用它的人的财产”。将思想之种深植辽沈大地、让真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这是诱发辽宁之变的根本所在。


辽宁看清了什么?


我们看清了时空坐标交叉点上的那个“我”。我们站位全局、审视自身,着眼当下、立足长远,提出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明确正处在十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政策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发展动能的加快集聚期、产业升级的转型关键期、跨越赶超的发展窗口期。


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之所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棋局中找准战略定位,这是诱发辽宁之变的要义所在。


辽宁抓住了什么?


我们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实施三年行动的“先手棋”、打好新时代“辽沈战役”的“关键仗”,将建设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22个重点产业集群作为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主攻方向,将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海洋经济作为抓紧补齐的三大短板。


“叼着了线头,也就解开了线球”,这是诱发辽宁之变的关键所在。


辽宁做到了什么?


我们做到了苦干实干。我们一条心、一起拼,勤不言苦、行不畏难,守好各自的一段渠,耕好各自的责任田,打好各自的阵地战。“用接地气的创新为沈阳文旅‘点把火’”的刘克斌、“洪水中用生命最后一丝力气托起第三个孩子”的李清学、“逐梦蓝天一甲子”的杨凤田……千千万万以其为代表的辽宁人,如奔腾着的浪花,汇聚起振兴的澎湃。


“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想干”,这是诱发辽宁之变的动力所在。


这些,都是“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正确的工作方法,也是接下来助我们不断应对新挑战的宝贵财富。


(五)


2025年的大门即将开启,我们奔跑着踏上新的起点。


这一年,是三年行动的决胜之年,也是“十四五”这个历史区间的最后一年。


可以想见,2025年的征途依旧不会平坦,下行的压力、转型的阵痛,未解的问题、未知的难题将迎面而来。


不过,“有风有雨”不就是干事创业的常态吗?想一想,我们又有哪一年不是在闯关夺隘、攻城拔寨中过来的呢?


2024年,诸多采访对象中,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的一席话令人印象深刻:“什么是好的时代?第一个,给机会;第二个,有困难。没有困难,根本就没有机会。”


2024年,读过的书中,《吴子》里的一句话引人思考:“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它道出了战斗中和谐、统一的重要性。这也是“决胜”一词最早的出处。


两句话都在启迪我们:振兴之路,危机并存。只要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所有的困难都会变为进步的阶梯。


登高何惧虎狼啸,

弄潮不厌风浪急。

胜利不会向我们走来,

我们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编辑:李晓玉  检校:王永智 李世同

责编:王晓领  审核:李德强

辽宁日报
价值 链接 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