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学,是令不少父母头疼的事儿。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家长想尽了各种办法,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孩子不想上学只是表象,可能与亲子关系、人际交往、创伤体验等诸多因素有关,涉及到家庭、社会、学校整个系统。厌学是系统中未解决的冲突长期积累的结果,处理厌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而家庭作为这个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起着关键作用的是父母。
那么,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父母究竟该怎么做?今天,合卫小编请来了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协会注册心理师孟素香,给各位家长支支招。
01
孩子为什么会厌学?
从临床诊疗经验来看,孩子不想去上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NO.1 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环境
①过度施压下的逃离。很多孩子很小就开始接受成人世界传递的竞争及生存压力。父母反复灌输道理,试图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然而,孩子并没有现实的体验,无法形成深刻的体会,他们更多感受到的是来自父母的“控制”。这让他们感到不安和焦虑,继而产生逃避学习的想法。
②对唯成绩论的反抗。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中,成绩成为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最常用标准。不少孩子觉得自己就是考试的“工具”, 除了学习,其他愿望和兴趣都得不到回应,这让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用厌学来表达不满和“攻击”。
③游戏成为“避难所”。许多家长认为是游戏害了孩子,是游戏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但实际上,游戏在厌学问题中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非决定性因素。孩子在遭受压力和挫败感的时候,需要一种途径去发泄,游戏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他们暂时忘掉烦恼的“避难所”。
NO.2 充满麻烦和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
很多厌学孩子背后的核心家庭系统充满了没有解决的冲突,家庭成员之间也缺乏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这样的家庭往往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父母情绪不稳定。在这样的父母身边长大,孩子从小就有担惊受怕的心理,生怕什么时候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好,就会惹得父母暴怒。以后又把这种心理带到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中,在人际交往中格外谨慎,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在学校既要努力学习,还要费尽心思去讨好别人,会觉得心很累,慢慢地就会逃避上学。
②失当的家庭期待。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成就,有着超出孩子实际能力的过高期待。有些父母则是将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承受着巨大压力,且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父母的期望,逐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③极端忽视或过度保护。孩子在家庭里被极度忽视感受,在学校遇到压力和冲突时,会选择压抑自己的痛苦体验,通过躯体不适(头痛、肚子疼等等)回避某些自己不想面对的压力和冲突,拒绝上学。而过度的保护实际上又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表达的是一种“软控制”。一直被过度保护的孩子,肆意向外界发出需求信号,像个长不大的婴儿,很难建立人际关系,很难得到群体的认同。人际关系受挫也是很多孩子回避上学的原因。
④父母婚姻冲突不断。在父母婚姻不和的家庭里,孩子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学习压力,还要被迫承担起父母婚姻的“调解员”。父母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会极大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健康。
NO.3 个人目标和价值感的缺失
在厌学孩子的家庭中,很多父母习惯采取缺陷取向的教养方式,总是习惯看到孩子缺点。就算孩子做得不错,父母也会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更高要求。孩子常形容自己的父母是“挑刺高手”,总是喜欢鸡蛋里面挑骨头。在这样的养育环境中,孩子长期得不到认可,自我评价低下,对人生目标感到迷茫。
很多孩子把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分数画等号,形成以分数来评价自己价值的认知体系。一旦学业遇挫,他们内心便会陷入激烈的冲突,一方面告诉自己“我不喜欢这样的应试教育”,另一方面又担心“如果不这样做,父母和周围的人可能就不再爱我”,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孩子反复纠结,最终可能导致他们逃避学校,拒绝继续学习。
02
孩子厌学,父母该怎么办?
厌学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需要家庭成员一起并肩作战。通过解决问题和反思,整个家庭都会迎来新的成长。
第一,直面婚姻冲突,营造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应学会反思和整理自己的情绪,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找到解决婚姻冲突的合理方案,并确保孩子在此过程中得到足够的关爱。
第二,理性表达,向孩子传递合适的期待。父母要用清晰、坚定和不带攻击的方式,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为孩子设定的期待最好和孩子自己的发展意愿有较好的关联,但不宜过高,让孩子稍微踮踮脚、努努力,就能够达到。
第三,共情孩子感受,成为他们的“压力缓冲垫”、“信息过滤器”。父母要成为孩子的队友和拐杖,在受到来自社会、学校的竞争压力的时候,需要稳住情绪、缓冲压力,过滤无用信息,将外界环境八九分的焦虑缩小到两三分再传递给孩子,千万不要做情绪和压力的放大器。在遇到困境时,共情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一起面对困境,寻找解决的办法,不要轻易否定、忽视孩子的感受。
第四,发现孩子的资源,有技巧地为他们点赞。把教养方式从缺陷取向变成资源取向,定期标记和扩大孩子的资源,对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关注和反馈,越具体越好。同时,换一种积极的“眼镜”看待孩子。
第五,帮助和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孩子讨论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并为他们创造机会接触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看到孩子在某些领域的天赋和进步时,要及时给他们点赞。在孩子面前表达你对自己和伴侣职业成就的欣赏。帮助孩子寻找和树立他们自己的、发自内心向往的人生目标,变“空心”为“有心”。
总之,面对孩子厌学等情况,父母要及时调整与孩子的互动方式,积极地与孩子理性沟通。如果父母死守着所谓的“底线”不放,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不愿意做任何妥协,孩子可能会持续地把厌学作为一种和父母博弈的工具,返回校园之路也会变得更加艰难。专家提醒,如果经过上述努力效果依旧不佳,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来源:合肥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