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者”情怀]
刘创农
转眼又是一年一度的中国记者节。
徒弟阿莲让我找一下记者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张照片。于是我猛翻照片库,找到了三峡工程首台70万千瓦机组转子吊装现场留下的照片,也让我想起了自己那十多年的“记者”生涯。
作者在三峡首台70万千瓦国产化机组转子吊装现场
“记者”之梦
我曾隐隐有个当“记者”的梦,想着记者能够全世界到处跑,观各地风景,尝特色美食,见证重大事件、重大场面,还能写文章赚稿费,如果一不小心再整成所谓“名记”“作家”,那样的人生简直太美好了。
那是2004年底,我从葛洲坝三峡金属结构厂调到葛洲坝机电公司工会工作。不久,党建工作部与工会工作部合并,原来负责公司宣传工作的张丹慧大姐、黄春雄大哥退休,就由我接手新闻宣传工作,由此圆了我的“记者梦”。
窝在办公室是当不好记者,更写不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作为建筑类企业,公司的工程项目散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这就需要记者长期深入基层一线,挖掘项目部建设者的故事。
记得我第一次外出采访,是到兰州牛肉拉面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循化与化隆交界的苏只水电站。当时,普通职员出差一般是不能坐飞机的,也没有高铁,再美的诗和远方,也只能伴随着绿皮火车“哐哧哐哧”声到达。大概是因为第一次出远门,又肩负着“重大使命”,我有些手忙脚乱。当我气喘吁吁赶到宜昌老火车站候车厅时,广播里刚好传出“停止检票”的播音,还好这是始发列车,又在最近的第一站台,工作人员高抬贵手让我过了检票口。
我们中途到西安转车时,中间有一整天的候车时间,我们没有去参观兵马俑,就到有名的大雁塔、碑林打了个卡,品尝了地道的羊肉泡馍与肉夹馍,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那个时候还没有远程预订车票,转车必须在换乘站买。我们排了很长的队到购票窗口时,非但没有卧铺,连硬座也没有了,于是买了一个站票。那年代,除非火车有被压扒窝的危险,站票一般是不受限制的。我们一直摇摇晃晃站到天水站,抑或是更远的定西站,才有了一个硬座,一路“哐哧”到西宁。
还有一次,我陪葛洲坝电视台记者到云南大朝山采访水电机组检修,乘坐从襄樊开往湛江的K1473列车。在柳州站转车时,我们等了一夜,点了一份当地的酸笋炒肉,吃了一口,差点吐了,那“酸爽”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谁能想到,柳州螺蛳粉如今却成了我的最“好”之一。
作者在“512”特大地震汉源灾区采访葛洲坝集
团对口支援
必备之功
观察和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我们每次一到工地,首先要采访项目经理,往往能淘到“干货”,再由他带着我们到项目的各个部位走一遍,对项目的基本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大坝、电站厂房、水车室还有厂房桥机上这几处是我必须要到的几个部位,有时还要开车到周围的山头去寻找最佳拍摄点位,因为这是“出片”的关键。现在有了无人机,这一步就简单多了。
记得有一次,我在桥机轨道上拍厂房全景,为了不让桥机轨道“闯入”镜头,我不觉将一条腿迈出轨道外侧的边缘,同行的《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孙荣刚连忙喊“别忙”,他抓住我的裤腰带,这就相当于给绑上了安全绳,我俯身拍了一张经典的厂房全景照。
如果接下来还有仪式,则还要提前“踩点”,了解仪式流程,有哪些重磅人物出席,哪里能拍全景,哪里能拍特写,以及什么时候可以走远点去拍摄全景,什么时候必须赶过来拍领导致辞特写镜头,甚至什么时候什么机位邀请哪位领导接受采访等等。这样一路下来,往往腰膝酸软、口干舌燥,但肯定是收获满满。不仅完成了大部分影像的拍摄,而且从不同角度观赏了最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通过一路上与同事的交流,我们对工程的意义、主要参数、重大节点、管理亮点、典型场景人物等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下一步深入采访和写作消息、通讯提供了思路、角度和线索。
作者采访“亚洲第一跨——向家坝水电站3台平移式缆机安装工程
意外之喜
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个场景、陪同人员不经意的一句话,则让我在完成采访的“规定动作”后,还能有一些“意外之喜”。
记得还是那次到大朝山采访时,项目部门口那丛“彩虹门式”的三角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年之后,葛洲坝集团举办建企四十周年征文比赛,正当我苦苦思索如何才能切入主题时,那一丛三角梅闯入我的脑海。于是,我赶紧上网查找了一些三角梅的资料及其花语,一篇《那火红的三角梅哟》一挥而就,入选了当年的纪念文集。
如今的大朝山检修项目部三角梅彩门
还有一次,我到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工地采访。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听到项目经理安排第二天运输吊装一节引水压力钢管的任务。以前我们总是在转子吊装甚至是投产发电的重大节点之时到工地采访,在此之前压力钢管早吊装完成了。我庆幸这次终于有机会一睹压力钢管的吊装过程,赶忙调整原来的采访计划,第二天起了个大早,花了两三个小时,从管节装车、运输、洞内倒运,一直到安装就位全程跟踪拍摄。后来创作的新闻特写《一节压力钢管安装的“旅行”接力》被《中国电力报》刊用,还获了奖。
多年以后,我曾经搅尽脑汁写出过的那无数消息、长篇通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都忘却了,有的只留下模糊的记忆。但在新疆、西藏等地,在大渡河、金沙江流域水电站因采访中的一句话、一幅景而顿生灵感,从而创作出的新闻特写、人物故事、散文随笔,情景依然如在眼前,至今难以忘怀。
作者赴全面投产的白鹤滩水电站采访时留影
如今,我已不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但作为一名新闻宣传战线上的老兵,依然为企业宣传手段的进步而高兴,为品牌力量的壮大而喝彩。新闻宣传,服务企业,创造价值,与企业共成长,与发展共辉煌。
作者简介
刘创农,1969年7月生,湖南益阳人,中共党员,现供职中国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长期从事党群和企业新闻宣传工作,随性自然,喜欢阅读,不求甚解。
编辑:邓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