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国内,学术泡沫、科研异化就成为一个不争的事情,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条:
1、首先,学术、科研工程化,就是把学术、科研按照“工程模式”来开展,按照项目管理模式来管控。
学术、科研的本质就是创新,比如新观念、新思想、新发现、新发明,围绕“新”字来开展相应的学术和科研工作。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通过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来实现的。所谓好奇心,就是通过不断追问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原因,能触达目前世界上该研究领域的最前沿信息,并通过与国际上的同行相互沟通和交流,知道目前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这是学术和科研的基础;所谓想象力,就是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已经实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人的想象力,对问题或疑问的解决方案去提出、探索、探寻各种可能性,发散-收敛、再发散-收敛......激发出新的探索方向,然后论证、验证、证实......不断循环迭代,才有可能得到具有创新性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发现、新发明。因此,学术研究不仅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其本身对人的素质、人的学识、人的品性、人的能力等要求都非常之高,同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探索的过程,能否取得成果也完全取决于概率问题。
而在中国,都把学术和科研都用“工程模式”来对待,事实上,现在的学术和科研也都是按照做工程的模式来实施的。首先是科研立项,就是定目标;然后,建立一个科研团队,投入一定的经费,安排一个工作计划;再然后,就是按照科研工作计划去按部就班,科研团队各司其职去开展科研工作;最后,成果验收时间一到,组织一批专家已评审,成果就自然而然生成了。
在中国做学术,搞科研,似乎不管多大的课题、难度多高的课题,只要通过立项,科研投入到位、科研团队按部就班去做,就能够完成。事实上,如果不能贡献有价值的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无论怎样的重点课题、多么重大的专项研究,都是学术泡沫和伪科研。
2、其次,学术、科研手段化,以学术、科研为手段,达到获得名利和权力的目的,虽然误国害民,但利己利官。
现在大家做学术、做科研,大多数就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官帽子。
学者、科研工作者用泡沫学术、伪科研换回职称,获得更多的学术头衔甚至晋升更高的职位,继而获得更多的学术经费;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用泡沫成果、伪创新成果去满足各主管部门的需求,得以成立或升级更多的科研平台,换回更多的科研经费,得到更多的利益(包括减免税收、奖励等);各主管部门用泡沫学术、伪科研成果作为学术、科研的辉煌业绩,上报国家,换取更多拨款,以满足学者和科研工作者、学校和科研机构、国家企事业单位被刺激起来的更大需求,炮制更大的学术泡沫。要钱的得钱,要政绩的得政绩,要官的得官,这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学术、科研为手段的利益共同体了。
但真正的学术和科研已经被人给遗忘了。
3、最后,学术、科研政治化,权力逻辑横行学术圈、科研界,权力逻辑主导学术和科研逻辑。
其中学术和科研逻辑有包含的两个逻辑。一个是事的逻辑。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地去创新、去创造、去发现,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涉及到做事的逻辑。对科技创新这件事来说,事的逻辑就是自然因果逻辑,权力不能介入这种因果逻辑。另一个是人的逻辑。科学研究的主体终究是人,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人的逻辑就是自由的逻辑,人的逻辑的起点是人的主体性,即意志自由,也意味着好奇心和想象力,科学是创造、创新,只有主体的人才有真正的创新能力,人的主体性保障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在中国,学术和科研逻辑服从于权力的逻辑。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组织架构设计,与国家权力机关同构,是党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其功能是实现党的决策意志,权力主导科研资源的分配和科研工作的方向,权力逻辑代替科研创新逻辑是国家大学和科研机构运行的底层逻辑。
在权力框架下,科研成了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科研人员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将科研变成达成晋升和获得名利的手段,形成了科研利益共同体。科研利益共同体把持科研评价体系的建立、科研经费的使用、控制研究方向和课题,共同体之外的相关人员很难获得科研经费和重大科研立项的可能性。为了更快地取得科研成果,重复研究、同方向研究现象突出,重形式,不重实质,导致重大突破性成果稀少,这就是科研功利主义的恶果。
睛鸿学术"文献助手"功能开通啦!关注公众号,体验文献下载功能!提供完整DOI或论文题目,即可免费获取完整文献!
此外,如需PPT制作、科研绘图、海报设计、论文润色、课题设计或统计生信分析事项,请随时与小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