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正午,德都独玛坐在自家临公路的凉棚里,看着眼前车来车往。
“自从有了这条路,娃娃们到县城只要2个多小时,外面到我们这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德都独玛说。已逾百岁的德都独玛从小生活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记得州里才有第一条公路的时候,那可不得了咯。我家大人刚好要去县城,专门带着娃娃和干粮,花了几天时间去见世面,看看公路是个什么样子。”
迪庆藏族自治州公路里程从1954年的21公里,到如今的8000多公里;从香丽高速建成通车,到丽香铁路开通运营,雪山高原挥别了闭锁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教育、医疗、养老、民生保障,迪庆州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迪庆州坚持以稳定确保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深入推进以“管脑子”工作为重点的“润心”工程和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的“强基”工程,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迪庆实践的生动故事,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更加自觉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明天就要手术了,感觉如何?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午后,迪庆州人民医院副院长、肝胆胃肠肿瘤中心主任李靖竹正在和病患进行术前谈话。
2009年,刚毕业的李靖竹进入迪庆州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医院就两栋小楼,医疗设备匮乏,医护人员数量及水平也十分有限,科室划分不够细,甚至一些常见病当地群众都要外出去看。”回忆过去,李靖竹感慨良多,“现在的医院干净宽敞,设备先进,大部分病在州内就能看。”
城市就医日益便捷,乡村同样实现了“家门口”医疗。
香格里拉市东旺乡卫生院通往西贡村民小组的盘山路上,常常见到卫生院医生们背着医药箱的身影。为了把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爬最高的山,进最远的村”成为他们的必修课。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迪庆州率先在全省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州级统筹以及州内“一站式”结算服务,畅通申请救助、倾斜救助和“一站式”结算渠道,完善防范化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脱贫人口等重点人员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全州脱贫人口参保人数7万多人,参保率达到99.41%;医疗救助约4万人次受益,享受救助2200多万元,参保人充分享受到医保改革的红利。
同时,医保政策全力支持藏医药事业发展,将迪庆州藏医院、德钦县人民医院申报并符合条件的121种藏药院内制剂纳入云南省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目前,1.47万人次受益,报销费用1500余万元。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迪庆州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期盼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困有所助”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一老一小”工作关乎民生、连着民心,是民生保障的重点。迪庆州坚持补短板、增供给、提质量,持续健全“一老一小”州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建成养老机构8个、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3个、未成年人保护机构230个,不断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位于香格里拉市建塘镇香巴拉小镇5组团的区域性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只见一楼的“幸福食堂”人头攒动,这里的菜肴很丰富,荤素搭配齐全。65周岁以上的老人均可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80周岁以上老人可免费就餐。记者点了青椒炒肉、番茄炒蛋等4个菜,还有免费的紫菜汤,花费不到20元,可谓经济实惠。
在就餐区域,一对“一老一小”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记者与他们交谈后得知,原来是外公带着外孙子前来吃午饭。“子女这周出差,我独自带着孩子,家里没煮饭,来这边吃很方便,孩子也很喜欢。每天都吵着要来这边看绘本、玩玩具。”张仕新的外孙子今年7岁,饭后,正与小朋友们在儿童娱乐区一起欢快玩闹。“你看,这里很适合我们,外孙子玩的时候,我也能同老伙伴们聊聊天、下下棋,到下午一点左右,就带孩子回家午休。”张仕新说。
“今年养老金迎来‘20年涨’,养老更放心。”“上学免费,减轻了不少负担。”采访中,群众用朴实的话语说出了真切的感受。
“老师们很专业,女儿在学校我很放心。”香格里拉市五境乡仓觉村吉史卡小组的阿几告诉记者,两个孩子上学不但不用交学费,每月还有270元的高原农牧民子女生活补贴,学得好、住得好、吃得也很好。
受自然和历史条件影响,迪庆的教育起步晚、底子薄。为提高教育质量,迪庆州在全省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并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今,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崭新的校园破土而出,图书、计算机、实验仪器、电子白板等设备一应俱全,以前连做梦都想不到的网络远程教室、远程课堂等,如今已成为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迪庆州始终把教育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惠民政策,香格里拉职业学院挂牌成立,高等院校实现“零”的突破。可喜的变化数不胜数,“拥护核心、心向北京”成为迪庆州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小中甸镇有阿布吉措、碧沽天池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交通便利,我就想把自己原来的房子改造成民宿。一是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二是可以接待游客。”汪堆说,自己在享受优质住房条件的同时,还有了一份稳定的经营收入。
1955年到2023年,迪庆州地区生产总值从0.11亿元增长到303.74亿元,年均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从70元增长到77287元,年均增长10.9%。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脱贫成果得到持续巩固、特色产业得到高质量发展、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高,迪庆州谱写着日新月异的幸福新篇章。2023年,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447元,增速9.3%;全州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实现19490元,增长10.02%。
迪庆州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位的任务,重点围绕深化“润心”工程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下功夫,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在迪庆落地见效,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林则林,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全力做好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两篇文章”,让农民享受更多产业发展红利,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各族群众可感可知的幸福生活。
记者手记
在进村入户的采访中,深刻感受到世界的“香格里拉”最突出的特点是民族团结亲如一家。迪庆州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深入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各族群众发自肺腑地“拥护核心、心向北京”。
在世界的“香格里拉”,最鲜明的底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迪庆州坚持以旅带农、以旅哺农,狠抓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强链延链补链,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路、幸福路。
在世界的“香格里拉”,最靓丽的风景是群众脸上幸福的笑容。迪庆州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用于民生保障,抓实就业这一最大民生,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短板,认真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入了“高速时代”“动车时代”,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高原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张帆 谭雅竹 马喆 赵丽槐 李铁成 杨子双 彭少杰 贡秋次仁
编辑:杨云萍 二审:马建军 终审:石显尧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