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新发布丨有效发挥经济大州“挑大梁”作用!红河这样干→

政务   2024-11-15 22:26   云南  


11月15日下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玉兰厅,召开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红河专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 摄



发布会完整实录
可扫描海报二维码查看
接下来
跟小布一起看发布会上的

精彩内容

↓↓↓



今年前3季度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1%

高全国0.3个百分点、全省2.1个百分点

增速居全省第2、滇中第1

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6%

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持续提升

全州经济总量接近3千亿元

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

继续保持前列


弥勒东风韵小镇 杨占光 摄


下面

一起从3个方面来看红河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有关情况

↓↓↓


聚焦第一要务抓改革

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量质齐升”


红河州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六个大抓”,统筹推进“三大经济”和系列三年行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守正创新。推出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改革方案以及自主创新改革事项1915项,形成25项红河改革经验在全国 全省复制推广,“一证即办”政务服务模式、全省首宗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等在红河率先实现。积极探索用人主体自主权改革,全力打造“科技入红”升级版,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州共有在建设期内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9个,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86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98家。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稳健发展

通过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全力推动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农业投资、设施农业、品牌打造、融合发展等工作,进一步夯实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础,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从种植端向精深加工和贸易端延伸,持续擦亮“红河九红”区域公共品牌,全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0.29万亩,粮食播种总面积超580万亩,水果、禽蛋产量居全省第1。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围绕打造“中国南方优质蓝莓带”,加快发展以高品质蓝莓为代表的小浆果产业。截至目前,全州蓝莓种植面积突破9.1万亩,拥有国内外种植企业100余家,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国大棚基质盆栽蓝莓主产区。




工业经济聚链成势

树牢“大抓产业、主攻工业”鲜明导向,探索建立“政企面对面”、链长制等工作机制,聚焦新型工业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同频共振,绿色铝及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有色金属及新材料3条千亿级产业链,以及电子信息制造、新型化工、绿色新型材料等9条百亿级产业链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实现从无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3户,总产值达369亿元;美科48GW单晶硅项目工程一期和配套的邦德石英坩埚项目建成投产,绿色铝、绿色硅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呈聚集发展态势;云南宏合年产193万吨低碳铝一期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上下游配套企业陆续签约入驻,实现集群成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213户增加到现在的537户,产值超过亿的企业达160户,其中超百亿的6户、居全省第2;今年前3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居滇中第1。




“红河最云南”文旅IP持续叫响

深挖“梯田魂、古城韵、福地行、异域风、红色情”5座文旅“富矿”,持续擦亮“三千四百年”文化旅游名片,推出“最云南”的滇南乡愁、梯田云端、中越异域、米轨时光、生态康养、舌尖美味、马缨花歌舞之旅,不断扩大中越“两国六目的地”黄金旅游线路吸引力,“红河最云南”文旅新IP出彩出圈,不仅宜游,更宜居宜业。今年前3季度,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890.18万人次、旅游总花费856.76亿元,分别居全省第3、第4,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中国最具潜力文旅城市”榜单的州市。

元阳梯田 马继春 摄


聚焦新发展定位抓改革

三个示范区建设“焕新蝶变”


锚定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提出的“三个定位”,全力推进红河“三个示范区”建设。





以改革抓规范促治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结出新硕果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49个边境村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创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修订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条例法规,“协商在基层”成果丰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拼经济出真招抓落实”中见行见效,大统战工作格局不断巩固拓展。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四化四严四可”强化提升防灾救灾联防联控和应急反应能力,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格局持续巩固,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红河模式”,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严打跨境违法犯罪,每10万人命案发案率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跨境违法犯罪大幅下降,全州呈现边境安宁、社会安定、生态安全、经济安稳、人民安康的崭新局面。




以改革护生态优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绘就新图景

始终把生态作为最宝贵的家底、把绿色作为最突出的发展优势,以绿色低碳引领发展方式全面转型,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有力整改,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创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屏边县、红河县创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异龙湖实现“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南盘江干流、泸江干流断面水质持续改善;每个县都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3.9%提高至2023年的59.2%,在全省率先实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绿色能源装机占比77.2%,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红河州成为全省唯一林业碳汇试点州(市),“屏邑碳票”成为全国首家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的县级林业碳票。




以改革激活力释动能,推动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坚持以改革破题、以开放破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进河口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实施通关便利化改革,加快全域口岸智慧化建设,高速铁路连通粤港澳,弥蒙高铁累计发送国内外旅客178万人次。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147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部实施。启动沿边产业园区建设,创新提出口岸腹地一体化思路,构建“3+N”产业体系,探索推进“一企两国两厂”跨境产能合作模式。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互联网+边民互市”监管模式被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创新边民互市进口商品异地落地加工“多地备案、多区交易”模式,实施农产品出口备案管理机制改革、“两到底一平台”跨境物流改革,目前,红河州与80余个国家及地区发生贸易往来,2023年实现跨境电商贸易额5.8亿元、居全省第1。今年前3季度,完成进出口总额159.6亿元、居全省第3,其中对越南进出口107亿元、增长93.6%,居全省滇越贸易第1。

“玫瑰经济”让弥勒小河边村实现民富村强 红河州委宣传部 供图


聚焦民生福祉抓改革

惠民利民彰显“温度厚度”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关心所在,期盼所系,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心头事”。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认真落实“五级书记”为民办事解难题,将全州财力7成以上用于民生,精心勾勒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底色。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州一中高考屡创佳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成运营滇南区域医疗中心4个分中心,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实现13县市全覆盖,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50公里、居全省第2,改建农村公路近2万公里,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州府通高铁”成为现实,“县县通高速”“南北通航空”正在加快实现。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国家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打造以滇南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城为重点、中心集镇和特色小镇为亮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2012年至2023年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1.1个百分点。抓实产业就业促增收“两个关键”,持续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蒙自“622”、弥勒小河边“三产融合”等发展模式受到省委书记王宁“点赞”。红河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快于城镇居民,2012年至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城镇居民增速为7.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023年的2.5:1,优于全省,打造出“阿者科计划”等一批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样板。通过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一系列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红河老百姓正大踏步实现幸福生活的“温度”“厚度”,样样有、样样好的可喜景象。




  事业发展永无止境,深化改革未有穷期。红河州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州委“337”工作思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九个破解”,即“一是破解产业转型升级困局,二是破解科教人才发展瓶颈,三是破解要素双向流动堵点,四是破解制约开放发展障碍,五是破解边疆治理效能难题,六是破解文化创新发展弱项,七是破解保障改善民生痛点,八是破解生态保护发展矛盾,九是破解发展安全机制弊端”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不断续写出更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红河故事,努力为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发布会上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一起来看


当前红河州经济运行情况如何,有哪些新特点、新变化?
  从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稳定。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

  二是工业转型加快。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8个、3.2个百分点,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7.2%、15.5%。

  三是服务业持续恢复。重点服务业规上企业培育攻坚行动有序推进,红河州实有服务性企业同比增长12%。1—8月,规上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5%。

  四是有效投资量质齐升。红河“风光储”一体化基地第一批17个光伏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红河电厂扩建工程加快推进,美科48GW单晶拉棒一期建成投产,森茂电子、圣比和锂电池正极关键材料项目实现试生产。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排全省第2位。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其中,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分别达63.8%、58%。

  五是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排全省第1位。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销售(营业)额增速分别达到了15.1%、5.4%、10.9%、1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1.3%,拉动作用更加突出。

  下一步,红河州锚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研究用好一揽子增量政策,提速推进魏桥集团年产193万吨低碳铝建设项目、云南省泸西抽水蓄能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开展好“政企面对面”“局长坐诊接诉”系列活动,全力抓好助企纾困;落实好“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要求,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不断推动稳增长解难题优环境百日攻坚行动落实落细,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方面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全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样板?
自2019年红河州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以来,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续写民族团结进步红河新篇章。

始终坚持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3万余名各族青少年参与“石榴籽心连心、中华民族一家亲”等系列活动,108万余人次各族群众签订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创新设立全国首个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金,创成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单位502个,总数位居全省第一。今年9月,2个集体、1名个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更加坚定。


始终聚力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红河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2211.9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889.42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三。全州91.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布朗族、拉祜族等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红河的绝对贫困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康红河”行动深入实施,建成一批“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成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显著增强。


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众志成城守护好神圣国土。49个沿边行政村高质量建设成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3个行政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率先出台《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条例》,创新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红河模式”,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0%以上,全州未发生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边疆稳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下一步,红河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抓好3个方面工作。一是聚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引导全州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思想根基,持续深化“石榴结籽心连心,红河儿女心向党”创建品牌。二是聚力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持续大抓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大抓产业做实发展支撑,大抓助农增收补齐发展短板,大抓民生改善提升发展温度,推动全州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现代化。三是聚力提升边疆地区治理效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法规,加快建设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生活空间,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和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红河州在抓实“三农”工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
一是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全州水果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1,蔬菜种植面积全省第3、产量全省第2,鲜切花产量全省第5,中药材种植面积全省第2、产量第3。培育国家级畜禽核心育种场3个、数量居全省第1,红河牛、红河黑猪申报鉴定国家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新品种。全州蓝莓种植面积达9.1万亩,成为全国大棚基质盆栽蓝莓的主产区。蒙自市、开远市、绿春县入选全省“一县一业”创建名单,泸西县、开远市入选全省蔬菜、花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屏边县进入全省三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二是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36户,位居全省第2,同比增长13.74%,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21%。其中国家级5户,省级170户(居全省第2)、州级343户,实现国家级龙头企业州市覆盖、省级龙头企业县市覆盖、有序推进州级行政村覆盖。全州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458户,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9个、省级示范社331个,石屏县湖东杨梅等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推进会9月在蒙自召开。

三是加大品牌培育。深入开展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持续打造蒙自石榴、七彩云菊等9个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居全省第2,河口青柚、蒙自蓝莓、红河滇东南水牛等10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加快以“红米、红菜、红茶”等9个系列农特产品为重点的“红河九红”品牌打造,全州初步形成“1+13+N”的农业品牌矩阵。

四是坚持链式发展。深入推进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2022年以来,共签约全产业链投资项目1至10亿元49个、10亿元以上11个,国际公司卓莓、科思塔,国内比较大的如百瑞兰、光筑农业、粤民投、联想佳裕、百果园、神农集团、温氏集团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企业纷纷入驻红河,蒙自石榴、石屏杨梅、个旧乍甸乳业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试点,蒙自石榴被评为国家级创建试点。

五是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出蒙自“622”、小河边一二三产融合、泸西小香葱产业联盟、河口莲花滩乡“三个带入”等一批联农带农成功经验。前三季度,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6.05亿元、同比增长3.3%(居全省第3位),完成全州农业投资117.5亿元、同比增56.9%,投资规模居全省第2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12元、同比增7%(居全省第8位);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家庭人均纯收入13565.27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545.71元,同比增12.86%。


红河州作为中越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和重要枢纽,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有些什么措施和考虑?
推进口岸设施的转型升级。一是完善口岸功能。对标《国家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按照“一口岸一方案”系统性推进查验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快补齐口岸查验设施短板。目前,河口南溪河联检大楼已建成投用,启动了河口坝洒监管区、金水河口岸监管查验设施等一系列项目建设。二是推进智慧口岸建设。投资近亿元完成了河口口岸智慧口岸一期项目建设,通过这个项目的建设,河口公路口岸货车通关时间从原来的40分钟压缩到了现在的10分钟以内;正在谋划推动中越口岸无人运输项目、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一些项目的建设。三是推进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整合地方检验检测资源,与海关联动,创新合作模式,健全完善矿产品、有色金属、中药材、农副产品、固废鉴定等商品检验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全州、辐射周边的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

推进运输方式的转型升级。一是全力推进跨境物流运输“两到底一平台”改革。持续推动口岸开展跨境运输直达、集装箱多式联运、重进重出等改革,积极推动建立跨境智慧物流平台,推进跨境物流运输降本增效。二是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河口今年成功入选新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正加快推进河口跨境电商产业园(二期)保税仓库、河口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建设。

推进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一是促进外贸创新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边民互市贸易“多区备案、多区申报”改革试点,在全州49个边境村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边民互助组+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县属国有企业+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的边民互市贸易新模式。推进跨境电商全域发展,已认定州级跨境电商园区3个,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2.3亿元,同比增长924.5%;以沿边产业园和红河州获批加工贸易梯度重点承接地为契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今年以来河口沿边产业园新签约产业项目20个,协议总投资79.62亿元。二是扩大外贸主体规模。重点招引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商,为全州传统贸易企业、种植企业、工业企业提供专业化外贸服务,帮扶本土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今年前三季度,全州新增外贸市场主体37家,农产品出口增长164.8%。

推进贸易商品的转型升级。一是扩大优势产品出口。积极推动同川渝地区合作,大力建设工业品集货仓,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硅片出口。二是合理扩大进口规模。扩大中药材、热带水果、咖啡、矿石、燕窝、榴莲等东南亚特色商品进口。前三季度,全州口岸进口鲜榴莲货值79.86亿元,同比增长487%;进口中药材货值2.36亿元,同步增长143%;进口铁矿、银矿、铜矿等矿产品5.3亿元,同比增长118%。积极推动开展药食同源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推动再生铝、再生铜进口,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

推进交易市场的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建设区域性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在河口县规划布局纺织服装、小商品、中药材等专业交易市场,逐步改变“通道经济”现状。

今年前三季度,红河州完成进出口159.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3位;全州口岸进出口货值、货运量分别同比增长48.7%、42.8%,居全省第2位、第1位。接下来,红河州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入开展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红河实践注入新的动力。


弥勒市在推动文旅融合、康养旅居产业发展方面都有哪些经验和亮点?

  今年1—10月,弥勒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562万人次,同比增长17.56%;实现旅游总花费192亿元,增长28.78%。


  第一,做到“六个坚持”、完成“量的积累”。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以“七城同创”引领“滇中花园幸福城”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旅游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二是坚持项目驱动。打造了湖泉生态园、红河水乡、太平湖、东风韵、可邑小镇等一批优质文旅资源,建成小河边等一批“旅居示范村”,游客承载能力持续提升。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客源地思维讲好目的地故事,把弥勒旅游经济按时间分成假日经济、假期经济、周末经济、淡季经济“四块蛋糕”,推动旅居产业人气更旺、活力更足,据统计,节假日、寒暑假旅游旺季在弥勒日均旅居人数6万余人,其余时间日均1.5万余人,年旅居总消费约达90亿元。四是坚持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好政府监管作用和旅游协会、旅居联谊会等社团组织约束作用,为游客创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五是坚持游客至上。探索制定《民宿管理办法》《旅游购物管理办法》等,对“新弥勒人”推行柔性执法和轻微违法免罚,让其感到“宾至如归”的关心与贴心。六是坚持系统思维。通过“市委全面统筹、政府全面推动、人大政协全面参与、乡镇部门全面落实、经营主体全面活跃、社会全面融入”凝聚合力,全力为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推动“六个转变”、实现“质的飞跃”。一是在“吃住行、游购娱、医康养、体学智”全方位发力,加快培育夜间旅游产品,力促“过路”变“过夜”;二是把旅居产业作为打开房地产复苏之门的钥匙,今年1—10月,全市购房者备案中外地人占比达36.4%,加速了“旅游”变“旅居”、“旅居”变“定居”;三是开发了东风韵主题旅拍、太平湖直升机“飞享”等新产品新业态,让游客更有消费欲,促进“打卡”变“刷卡”;四是探索“文化+心养”“温泉+身养”“森林+康养”等多元化旅居康养业态,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引领“风景”变“场景”;五是坚持内容为王、品质取胜、口碑留客,保持弥勒旅游旅居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态势,推动“网红”变“长红”;六是将弥勒生态颜值、城市气质和康养度假品质与优化营商环境有机融合,全市涉旅经营主体达1.5万余户,今年1—10月涉旅企业税收比去年净增1600余万元,有效突破“旺丁不旺财”“富民不富城”的瓶颈,实现“颜值”变“产值”。


红河州在民生福祉方面,尤其是“一老一小”方面的工作采取了哪些措施?
加速构建养老服务体系,让“夕阳”更美。聚焦特殊群体,扎实开展关爱帮扶。今年以来红河州摸排锁定留守老人1.4万余人,实现走访挂联帮扶全覆盖,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共发放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518.02万元,惠及11540名老年人。聚焦养老需求,着力推进养老服务建设。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全州建成养老床位2.16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7.14%,建成城市公办养老机构27所、敬老院78所、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2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561个、老年幸福食堂25个,在省内率先实现县级失能照护机构县市全覆盖、老年幸福食堂县城所在地全覆盖、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聚焦医养结合,不断推广应用新模式好办法。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6家,建成床位7500余张,开远、弥勒两市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两市养护机构年内收住来自北京、四川、广州等地的近百名老年人,“游在云南养在红河”正逐渐成为红河州养老服务新名片。

持续完善儿童福利保障体系,让“朝阳”更艳。构建“州—县—乡—村”四级儿童保障服务网络。目前全州共有州级儿童福利院1个、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3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站138个、建设“儿童之家”1367个,实现“儿童之家”村(社区)全覆盖、儿童保护工作队伍全覆盖。深入实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对全州5.3万余名留守儿童开展了挂联帮扶和分类管理,对2200余名孤儿及困境儿童给予救助帮扶。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让156名集中养育孤残儿童居有所安、学有所乐。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一起参与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比如,弥勒元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石屏异龙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水临安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等具备专业能力的社会组织积极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全州共建有特殊教育学校10所,对各教育阶段的3600余名残疾学生进行教育帮扶;红河县在校园内开展“爱心妈妈六个一”留守儿童关爱帮扶活动等。
整合自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郭婉亭




推荐阅读



云新发布|11月22日开赛!云南代表团,加油!

云新发布丨念好“山水经”、打好“生态牌”、做好“边文章”!看怒江→

云新发布 | 大理,为何让人如此向往→

云南发布
欢迎来到诗的远方,梦的故乡——云南。这里是云南省权威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发布重要党务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讲好云南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