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玉兰厅,召开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红河专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 摄
精彩内容
↓↓↓
今年前3季度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1%
高全国0.3个百分点、全省2.1个百分点
增速居全省第2、滇中第1
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6%
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持续提升
全州经济总量接近3千亿元
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
继续保持前列
弥勒东风韵小镇 杨占光 摄
下面
一起从3个方面来看红河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有关情况
↓↓↓
聚焦第一要务抓改革
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量质齐升”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守正创新。推出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改革方案以及自主创新改革事项1915项,形成25项红河改革经验在全国 全省复制推广,“一证即办”政务服务模式、全省首宗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等在红河率先实现。积极探索用人主体自主权改革,全力打造“科技入红”升级版,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州共有在建设期内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9个,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86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98家。
通过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全力推动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农业投资、设施农业、品牌打造、融合发展等工作,进一步夯实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础,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从种植端向精深加工和贸易端延伸,持续擦亮“红河九红”区域公共品牌,全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0.29万亩,粮食播种总面积超580万亩,水果、禽蛋产量居全省第1。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围绕打造“中国南方优质蓝莓带”,加快发展以高品质蓝莓为代表的小浆果产业。截至目前,全州蓝莓种植面积突破9.1万亩,拥有国内外种植企业100余家,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国大棚基质盆栽蓝莓主产区。
树牢“大抓产业、主攻工业”鲜明导向,探索建立“政企面对面”、链长制等工作机制,聚焦新型工业化,与绿色低碳发展同频共振,绿色铝及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有色金属及新材料3条千亿级产业链,以及电子信息制造、新型化工、绿色新型材料等9条百亿级产业链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实现从无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3户,总产值达369亿元;美科48GW单晶硅项目工程一期和配套的邦德石英坩埚项目建成投产,绿色铝、绿色硅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呈聚集发展态势;云南宏合年产193万吨低碳铝一期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上下游配套企业陆续签约入驻,实现集群成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213户增加到现在的537户,产值超过亿的企业达160户,其中超百亿的6户、居全省第2;今年前3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居滇中第1。
深挖“梯田魂、古城韵、福地行、异域风、红色情”5座文旅“富矿”,持续擦亮“三千四百年”文化旅游名片,推出“最云南”的滇南乡愁、梯田云端、中越异域、米轨时光、生态康养、舌尖美味、马缨花歌舞之旅,不断扩大中越“两国六目的地”黄金旅游线路吸引力,“红河最云南”文旅新IP出彩出圈,不仅宜游,更宜居宜业。今年前3季度,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890.18万人次、旅游总花费856.76亿元,分别居全省第3、第4,成为云南省唯一入选“中国最具潜力文旅城市”榜单的州市。
元阳梯田 马继春 摄
聚焦新发展定位抓改革
三个示范区建设“焕新蝶变”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49个边境村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创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修订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条例法规,“协商在基层”成果丰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拼经济出真招抓落实”中见行见效,大统战工作格局不断巩固拓展。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四化四严四可”强化提升防灾救灾联防联控和应急反应能力,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格局持续巩固,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红河模式”,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严打跨境违法犯罪,每10万人命案发案率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跨境违法犯罪大幅下降,全州呈现边境安宁、社会安定、生态安全、经济安稳、人民安康的崭新局面。
始终把生态作为最宝贵的家底、把绿色作为最突出的发展优势,以绿色低碳引领发展方式全面转型,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有力整改,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创建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屏边县、红河县创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异龙湖实现“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南盘江干流、泸江干流断面水质持续改善;每个县都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3.9%提高至2023年的59.2%,在全省率先实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绿色能源装机占比77.2%,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红河州成为全省唯一林业碳汇试点州(市),“屏邑碳票”成为全国首家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的县级林业碳票。
坚持以改革破题、以开放破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进河口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实施通关便利化改革,加快全域口岸智慧化建设,高速铁路连通粤港澳,弥蒙高铁累计发送国内外旅客178万人次。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147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部实施。启动沿边产业园区建设,创新提出口岸腹地一体化思路,构建“3+N”产业体系,探索推进“一企两国两厂”跨境产能合作模式。蒙自经开区红河综保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互联网+边民互市”监管模式被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创新边民互市进口商品异地落地加工“多地备案、多区交易”模式,实施农产品出口备案管理机制改革、“两到底一平台”跨境物流改革,目前,红河州与80余个国家及地区发生贸易往来,2023年实现跨境电商贸易额5.8亿元、居全省第1。今年前3季度,完成进出口总额159.6亿元、居全省第3,其中对越南进出口107亿元、增长93.6%,居全省滇越贸易第1。
“玫瑰经济”让弥勒小河边村实现民富村强 红河州委宣传部 供图
聚焦民生福祉抓改革
惠民利民彰显“温度厚度”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关心所在,期盼所系,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心头事”。
认真落实“五级书记”为民办事解难题,将全州财力7成以上用于民生,精心勾勒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底色。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州一中高考屡创佳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成运营滇南区域医疗中心4个分中心,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实现13县市全覆盖,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50公里、居全省第2,改建农村公路近2万公里,出行难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州府通高铁”成为现实,“县县通高速”“南北通航空”正在加快实现。
推进国家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打造以滇南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城为重点、中心集镇和特色小镇为亮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2012年至2023年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1.1个百分点。抓实产业就业促增收“两个关键”,持续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蒙自“622”、弥勒小河边“三产融合”等发展模式受到省委书记王宁“点赞”。红河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快于城镇居民,2012年至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城镇居民增速为7.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023年的2.5:1,优于全省,打造出“阿者科计划”等一批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样板。通过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一系列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红河老百姓正大踏步实现幸福生活的“温度”“厚度”,样样有、样样好的可喜景象。
发布会上还有这些精彩问答
一起来看
始终坚持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3万余名各族青少年参与“石榴籽心连心、中华民族一家亲”等系列活动,108万余人次各族群众签订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创新设立全国首个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金,创成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单位502个,总数位居全省第一。今年9月,2个集体、1名个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更加坚定。
始终聚力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更加厚实。红河州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2211.99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889.42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三。全州91.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布朗族、拉祜族等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红河的绝对贫困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康红河”行动深入实施,建成一批“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成为全国首个“天然氧吧州”。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显著增强。
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众志成城守护好神圣国土。49个沿边行政村高质量建设成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3个行政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率先出台《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条例》,创新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红河模式”,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0%以上,全州未发生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边疆稳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下一步,红河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抓好3个方面工作。一是聚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引导全州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的思想根基,持续深化“石榴结籽心连心,红河儿女心向党”创建品牌。二是聚力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持续大抓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大抓产业做实发展支撑,大抓助农增收补齐发展短板,大抓民生改善提升发展温度,推动全州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现代化。三是聚力提升边疆地区治理效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法规,加快建设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生活空间,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和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今年1—10月,弥勒市接待旅游总人数1562万人次,同比增长17.56%;实现旅游总花费192亿元,增长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