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40余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10余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加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十四五”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2部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撰《云南传统村落丛书》,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纵向保护工作机构、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技术规范、树立保护传承案例等工作手段,逐步构建了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云南特点突出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
本期“新”生向前·云南十城二十村保护工作系列报道带你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沿河村。
云南临沧凤庆县的鲁史镇沿河村,辖塘房、石头地、宗家、旧上、旧下等15个村民小组。其中的塘房石头寨,是茶马古道顺下线(顺宁至下关)的必经之路,更是传统村落沿河村的岁月渊源。 元朝时期(约1302年)的官道和兵道,按照“三里设哨,三哨设塘”传递信息,马站之间需要设一塘建一房,供马帮途中休息用餐,公差将文书、信件交到这里,一站一站地进行投送传递,塘房的名字由此而来。古时的茶马古道,塘房石头寨是茶马古道顺下线(顺宁至下关)的必经之路
凤庆县鲁史镇沿河村塘房石头寨是茶马古道顺下线(顺宁至下关)的必经之路。清朝道光年间,与马帮同行的普洱景东陶氏三兄弟,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犹如踏进半仙之地,被此地的环境气候深深吸引。后来陶氏三兄弟迁徙到此定居,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建起独具特色的石头房,从而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是一个用石头砌出来的“世界”,石块层层叠叠,房屋依山顺势而建,布局与自然环境融合相生。石房、石屋、石磨、石墙、石桥、石柱、石阶、石缸、石灶等等,石材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从石头上可以看得出岁月的痕迹,连同古道上的马蹄印,见证了这里的人们世代与石共生。塘房石头寨的房屋,都是用青石板覆盖屋顶
塘房石头寨的房屋建筑为石木结构,材料均就地取材,用天然的石材和木料进行加工后搭建。墙体用石块砌筑,屋顶用青石板覆盖,冬暖夏凉,经久牢固。建筑朝向坐南朝北,整体民居由正房、耳房、灶房和牲畜圈组合形成。石头房是茶马古道上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保留了原始形态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较高的研究价值,对研究茶马古道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当地村民所说,塘房本地的土壤具有凝聚性偏弱的特点,用“土基”墙做原料建房稳定性差,但因为有较为丰富的石料资源,历史以来均用石材为原料建盖房屋。传统民居屋顶采用青石板覆盖,不仅是就地取材,石板间的缝隙还有助于房间的采光。春天,屋顶的青石板与盛开的花朵相映生辉
独特的环境和气候,孕育了诸多特产,重楼、黄精、金银花,核桃、茶叶,火腿、牛、羊、豆腐、蜂蜜、松子、花椒等,这些药材和食材,成就了独特的本地风味。 因为传统,所以无争,昔日熙熙攘攘的马帮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一条穿村而过的古道和深凹的马蹄印。如今,村庄古朴清幽,生态优美,民风淳朴。 因为同宗,所以共荣。整个寨子的人家都是亲戚关系,传承和守护家乡,成了他们心中的重大责任。 因为良善,所以无私。寨子里的人格外好客,每家都有传统食品,“颇能慰客”。 沿河村塘房石头寨地处凤庆县鲁史镇正南面,距离镇政府驻地的公路里程为16公里,占地约2平方公里。目前居住着38户人家171人,族别为彝族、汉族,皆为陶姓。2012年沿河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3年3月,茶马古道鲁史段(含塘房古村落路段),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沿河村境内的塘房自然村入选临沧市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首批10个低碳“恒春小镇”创建单位。 塘房自然村还建有一个红色教育基地——缉毒英雄吴光林烈士纪念碑。吴光林是凤庆县凤山镇人,凤庆县原缉毒大队中队长。2004年8月30日晚,吴光林在茶马古道鲁史段的塘房梁子与毒贩激战,光荣牺牲。由此缉毒英雄吴光林纪念碑在此建立,记录着他作为一名缉毒警察的忠诚和奉献。 “鲁史镇秉承‘留住乡愁古韵、创新活态传承’理念,按照‘一体规划、两个统筹、三方共建、四责协同’的思路模式,着力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鲁史镇人民政府镇长赵兵介绍说。 “一体规划”即统一编制《鲁史镇沿河村塘房自然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划定茶马古道保护范围,划定村落的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奠定基础;“两个统筹”为统筹保护与发展,坚持保护为先,合理有序发展,在保护传统风貌、延续生活气息的同时,推动历史人文活态传承、活态利用;“三方共建”是通过当地政府+沪滇协作项目+中山大学定点帮扶三方共建的合作模式,共同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带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四责协同”就是厘清政府、村委会、理事会、村民四方责任,突出理事会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的作用,让村里的事在政府的引导下做到村民议、村民办,形成村民自治的良性循环。 沿河村民委员会制订了《塘房传统村落保护村规民约》,划定茶马古道保护范围,划定村落的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打好基础。在保护传统风貌、延续生活气息的同时,推动历史人文活态传承、活态利用。 政府、村委会、理事会、村民四方责任明确——政府从立法、规划、对接、管理、执行、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引导工作;村委会是传统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是组织者、协调者、执行者,发挥着宣传、组织、协调、监督等多种作用;村民理事会承担着村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是守护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村民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体,是传承者、实践者和直接受益者,通过参与保护村落风貌,传承传统技艺,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实现家庭增收。居民房屋的内装修为木装修
沿河村民委员会在沿河村塘房纳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后,根据《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鲁史镇总体规划》《鲁史镇特色旅游专项规划》《鲁史镇沿河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塘房传统建筑风格不受破坏,保护其艺术价值和景观价值,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问卷调查、走访的形式,结合沿河村塘房实际,制订了塘房传统村落保护村规民约。在村规民约的保护条例之中,对建房风貌进行了规定——在塘房保护区范围内进行新建、改建、扩建、修缮活动的,须符合塘房保护规划,延续传统风貌;不使用与传统风貌不符的建材。墙体均为石头墙
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下,通过“一户一案” 方案的编制和落实,有效引导传统建筑风貌,修复古道,进行对外交通道路、排污管网、消防配套设施、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进行户厕改造,配置垃圾桶、垃圾斗车等环卫设施。通过国家专项资金补助和镇政府向上争取的相关对口项目资金,累计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接下来,依靠沪滇协作项目和中山大学定点帮扶项目的资金支持,还要继续开展传统民居改造、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养殖区等建设等。 传统村落沿河村的保护发展,不仅仅是对村落格局、传统建筑等物质遗产的保护发展,更是对腌制火腿、养蜂采蜜、茶叶初加工,这些石头寨村民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如今,塘房石头寨村民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对传统技艺进行着活态传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培育乡村旅游产品。利用乡村知名度,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出售地域特色鲜明的本地特产给游客及顾客,在家便可实现创收。居民在家中腌制火腿
“我家今年腌制了100多个火腿,游客在冬腊月期间就提前预订了,还有方便携带的蜂蜜和茶叶,他们来玩的时候就买走了。”塘房石头寨村民陶正彪说道。 近年来,临沧市积极推进传统村落的挖掘及列级申报工作,先后分6批将全市39个有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沿河村所属的凤庆县也在2022年被列入省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2024年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各项荣誉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在各方各面的引导以及推出的有效举措。各级政府组织专家对传统村落进行调研,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保护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审批和监管,确保项目质量。 沿河村则在集中连片示范县的申报中,以茶马古道经过塘房古村落路段和塘房石头寨传统民居保护为契机,加强宣传引导,搞好组织协调,广泛动员群众,保护好塘房村落的历史、文化、景观等,保持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现如今,塘房石头寨备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自驾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本地政府正加大力度,以绿色生态发展为理念,在保护的同时用好茶马古道的石寨资源,以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增加本地群众收入,从而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沿河村塘房石头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来,形成可持续发展。来源:云南网
撰文:杨永平 王超 陈卓
视觉支持:小细节工作室
海报制作:段孝钊
鸣谢:凤庆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凤庆县融媒体中心 凤庆县鲁史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