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首个空港型综合保税区 如何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赋能?

财富   2025-02-05 12:51   四川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周年之际,四川迎来首个空港型综合保税区。

近期,成都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获批成立。该综合保税区位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北侧,分为口岸功能区和保税功能区,规划面积1.083平方公里,重点培育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创新服务、先进制造三大功能业态


近年来,综合保税区以其开放层次高、优惠政策多、功能齐全、监管流程简化等特点,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在此期间,以空港型综合保税区为代表的交通枢纽型综合保税区,凭借航空口岸的开放优势,在助力区域临空经济“临空一跃”的同时,也成为综合保税区发展的代表类型之一,并涌现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等代表案例。

同时,空港综合保税区还正通过“区港一体化”等方式,在实现口岸功能区与保税功能区无缝衔接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其推动地方经济开放和创新重要平台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立综合保税区是打造内陆开放门户的重要举措之一。尚属“新面孔”的成都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将有望发挥出什么作用?

“寸土万金”

随着国家政策有意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行概念和功能上的整合,相对而言具有后发优势的综合保税区,逐渐成为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方式,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平台。

2006年年底,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该保税区是我国第一个综合保税区。2012年之后,综合保税区的扩容步入快车道,从当年的31个,迅速发展至目前的167个,并分布在31个省区市。其中,川渝两地共有13个综合保税区,四川省6个,重庆市7个。

从顶层设计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并在“高水平推进开放平台建设”中提到要“合理规划发展综合保税区”。


“从战略定位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是‘向西开放战略高地’,二是‘国际竞争新基地’,”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表示,在此背景下,近几年川渝两地陆续成立的综合保税区,即是将上述定位落实下来的具体安排之一,也是提高区域对外开放能级与水平的重要载体,“增加川渝两地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频交流与对话。”


在理解综合保税区的作用时,一个典型的形容词是“寸土万金”,即能够用极小的占地面积创造出极大的经济效益。海关总署1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综合保税区合计进出口6.7万亿元,增长4.7%。更直观地来看,平均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面积,就贡献了超过1亿元的进出口。

具体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保税区作为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作用同样明显,成为支撑川渝两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四川省为例,2024年前11个月,四川省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值5351.2亿元,增长24.8%,占全省同期进出口值的57.1%。

综合来看,设置综合保税区,即是将区域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换句话说,通过搭建区域内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从而有效推动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汤继强表示,在理解成都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发展作用时,需要注意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构想,“不受区域行政约束,放手为综合保税区服务,为市场主体服务,为对外开放服务。”

开放“窗口”

由于开放层次高且通关便捷,加之优惠政策多,综合保税区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上有明显优势,各地在外贸实现新增长的同时,产业转型升级也在依托其加快推进。

以川渝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在2025年1月9日国新办举行的有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的一组数据显示,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都出自川渝

进一步来看,上述数据背后的“隐形推手”,都和位于两地的综合保税区密切相关。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主要发力集成电路产业等电子信息产业细分领域,封装测试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而在重庆的西永综保区,则有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被业内评价为形成了“全球布局‘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在汤继强看来,就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而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综合保税区发挥出类似于“窗口”的作用。“向外看,主要是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来调整,以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来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从而带动或是促进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向内看,也是倒逼区域内国际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营商环境的改善、国际法律法规的一致性等。”

正如开篇所言,此次获批成立的成都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是四川首个空港型综合保税区,拥有背靠空港的独特区位优势。


相同类型的综合保税区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这也是全国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去年年底海关总署发布的2023年度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结果中,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位居全国第二位。

在分析天竺综合保税区取得上述排名的时候,当地媒体将其归结为背靠航空港的空运优势,再叠加综合保税区内政策优势后形成的强大竞争力。数据显示,前11个月,天竺综合保税区进口医药材及药品916.87亿元、人用疫苗317.67亿元,分别占全国同类商品进口的27.3%、93.28%。

以罕见病药品为例,通过该综合保税区设置的全国首家区内特殊物品公共查验平台,罕见病药品通关效能提高70%,一方面是加强了患者的用药保障,另一方面更是为探索全球创新药品在中国的审批与落地提供了借鉴经验。

区域联动

历经多年发展,“机场+临空经济”已成为当下的发展范式之一。具体到综合保税区与机场的“化学反应”,业内普遍认为其核心竞争力不仅源于航空口岸带来的快速国际物流和高效通关效率,更在于其与周边区域的深度联动:通过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优势,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资源的高效协同,提升综合保税区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从地区的视角直观来看,口岸与综合保税区之间的联动首先在于统一标准后,为运营管理方面带来的极大便利。

从京津冀地区来看,全国唯一的跨省综保区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采取了“一个海关监管机构全权负责,一个管委会统筹管理,一个平台统筹运营、分建统管、协商分配”的共营共管机制,有效解决了海关监管权限分散、事项权责及口径不一、多载体难协同、实施标准不一、利益分配矛盾等问题。

在有了具体的运营“抓手”之后,空港型综合保税所处区域内部,还能通过经济区的叠加效用,进一步为开放型经济区注入发展动能。

比如,天竺综合保税区所位于的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同时也是全国临空经济的起源地。2022年,原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和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整合成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个直观的细节是,由于综合保税区的政策加持,国际航空公司维修单在此解决了“境外流转”问题,并可申报免抵退税。有数据显示,光是运输成本一项,便能节约72%。 

再向内看,“区港一体化”成为衡量空港型综合保税区的重要指标。在此方面,全国各地的空港型综合保税区还面临着不同的问题等待突破,距离真正实现无缝衔接尚有一段距离。

在此背景下,这也成为成都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在规划打造时的重点。据介绍,天府空港综保区创新采用“区港一体化”理念打造,将机场口岸功能区纳入综保区范围进行一体化申建,一体筹划、一体布局,高效保证通关的便利性和联动性。

汤继强建议,成都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所在的东部新区,是成都最为“年轻”的区,后发优势明显。可以注重对后发潜质的挖掘,做好管理规范、人才引进、经验累积等系列借鉴,“不仅为综合保税区未来的发展形态蹚出一条路子,同时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的打造。”

文/杨文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主流财经全媒体。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7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