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按一下按钮,这一边所有鸡产的蛋全部会送到我跟前。我们的养殖场,喂食、捡蛋等环节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正月初五上午,天空中飘洒着牛毛般的雨丝。牛田镇峡圳村禾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鸡场里,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卫国已忙碌2个多小时。
“春节期间,鸡场请的工人休息。看到这里实在忙不过来,就到这儿来帮着做点事。”李卫国放下手中的活,聊了起来。
鸡场在远离村庄的一片松林中,以“村办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养殖蛋鸡2万余羽。“鸡场引进的产蛋鸡品种好,产蛋率高,每天产蛋1吨多,年产值有400余万元,效益比较稳定。”李卫国说。
驱车离开养鸡场,再拐两个弯,下坡驶过横跨乌江上的官庄桥,便到了峡圳村委会官庄村小组。虽然此时阴雨绵绵,但新修的柏油路,新画的白色边缘线,路两侧粉刷一新的栋栋小楼,在红艳的春联点缀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春到江南的浓烈气息。李卫国帮扶的脱贫户董仉莲就住在村中的小广场旁。春节期间,一家三代人团圆团聚,看到读初中的孙儿比自己还高半个头,董仉莲脸上乐开了花。“政府去年把村里的水泥路改成了柏油路。前面有几棵樟树的地方,还栽了花,种了草,漂亮得很。还有前面的熊家组,更加漂亮。”董仉莲说。顺着董仉莲手指着方向走不过百米,是四五棵夹道而生硕大粗壮的古樟树,古樟枝头,成群的鸟雀正在叽叽喳喳翻飞嬉闹,路边的一块路牌上写着“熊家村小组”。路左侧,是一个圆形的花圃,花圃旁一块1亩多的空地,已改造成了一个小型的休闲广场和一个有5个充电桩的小型停车场。“我们麻坑村现在是没有弄得这么好。”看到峡圳村这么好的道路和环境,来峡圳村诊所取中药的麻坑村村民不由地感慨。据介绍,峡圳村环境面貌的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我县实施的“红韵流芳”乡村振兴项目。“红韵流芳”项目主要覆盖湖坪乡、万崇镇、牛田镇的峡圳村和流坑村,建设内容包括革命旧址修缮、红色基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作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探索实践,我县在实施“红韵流芳”项目过程中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思路,将峡圳村打造成全县重要的设施蔬菜种植和技能实训基地。“往村口走一点,就可以看得见。”一位熊姓村民给指了指方向。
及至到了村口,顿感眼前的风景为之一变。开阔的田野上,一大片蔬菜大棚就出现在眼前。“我们村的蔬菜基地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去年种植了260亩芦笋,今年还将增加芦笋种植面积100多亩。”李卫国说。村子南面,原先闲置的村小学校舍正在改造和装修,“乐安县蔬菜专业技能实训基地”13个字,已焊接在了门头圆弧形的不锈钢架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