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传承航天精神,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工作部署,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将陆续推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巡礼报道。
在该系列报道中,融媒体中心派出多路记者奔赴全国多地的航天精神教育基地进行实地探访,在一件件展品、一个个历史现场中回溯过往云烟,寻访感人故事,深入挖掘航天系列精神产生孕育过程。
本期走进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航天无人系统体验科普基地。
基地简介
航天无人系统体验科普基地隶属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航天彩虹所属神舟飞行器公司(简称神飞公司),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科技园。该科普基地依托彩虹无人机天津制造基地,以无人系统为主题元素、以航天精神和文化为依托,开发了丰富的科普研学课程和活动,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文化、传授科技知识。
通过定期举办开放日、研学营和科普大讲堂等活动,基地已成为社会公众了解无人系统知识的专业场所。神飞公司连续2年被中国科协评选为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其组织的活动连续2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航天无人系统体验科普基地连续多年开展“航天彩虹梦”等系列科普活动,为全国科普日和天津市科技周提供多领域、多层次的活动支撑;连续多年完成天津市全域科普“七进”活动,为社区居民、在校师生等群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实地探访
在这里,近距离体验航天无人机的魅力
如何在传统的参观模式之外为人们提供航天科普的沉浸式体验?如何让社会公众走近空气动力学?如何让航天科学家的故事走进更多人心里?
神飞公司交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2019年以来,该公司依托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彩虹无人机科研生产园区,建立了航天无人系统体验科普基地,并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科普团队及志愿者队伍为前来参观的社会公众科普无人机知识、展示空气动力研究成果、宣讲空气动力发展史和庄逢甘院士的事迹。
通过真机认识无人机
走进神飞公司一层大厅,大大小小的无人机赫然映入眼帘。据该公司副总经理丁岩晓介绍,这里目前展出了多款彩虹系列无人机。
彩虹-4、彩虹-5察打一体无人机以优良的性价比和卓越的表现声名远扬,出口多个国家。近年来,彩虹无人机积极进入民用领域,在森林防火等灾害治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丁岩晓介绍,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从事无人机研制、生产、试验试飞和飞行保障等技术服务。2019年,公司依托生产基地和品牌优势,开拓了科普业务领域,成立了独具特色的航天无人系统体验科普基地,并于2020年被集团公司认定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
该公司的大厅是这里给人视觉震撼最强的地方,也是社会公众参观的第一站。丁岩晓介绍,除了来此参观的中小学生外,其他对国防军事感兴趣的社会公众,都饶有兴致地参观无人机真机结构、触摸机身机翼并聆听彩虹无人机的科普知识,近距离感受彩虹无人机的魅力。
什么是无人机?无人机一共分为几类?彩虹无人机跟用来航拍的无人机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新闻报道中威风凛凛的无人机是怎么“隐身”的……
这些问题是丁岩晓及科普志愿者团队听到过的最多的问题。科普志愿者团队会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讲解不同彩虹无人机的气动布局、结构组成、重量负荷,拓宽大众对无人机的了解。
团队还会着重介绍彩虹无人机在物探、磁探和应急救援等民用领域的应用,以及和民众生活相关的科技成果,让大家感受无人机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该公司科普室主任王甜田告诉记者,在无人机知识科普方面,互动效果最好的是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群体。“一方面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了一些科学知识的储备,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这个阶段也是孩子们表达欲及求知欲最为旺盛的时候,所以会提出许多新奇的问题。”
“走出去”,宣讲航天精神
来到位于2层的科学家精神文化走廊,航天空气动力发展史区域展示了十一院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以及钱学森、庄逢甘、崔尔杰3位深耕航天空气动力领域的科学家简介。大国脊梁区域展示了钱七虎、于敏、孙家栋、沈忠芳、钱伟长等科学家的事迹。墙上的一张张海报让参观者了解了航天领域杰出科学家的生平以及他们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作出的贡献。
带领访客参观科学家精神文化走廊时,志愿者会给大家细细讲述为中国航天空气动力事业奉献一生的庄逢甘院士的事迹,还有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发展史以及体育中的空气动力学应用。
为了让航天精神可以传播到更多地方,该公司的科普讲师与志愿者组成了宣讲团,他们制作了海报,“走出去”宣讲庄逢甘院士的事迹和航天空气动力学的科普知识。
4年间,宣讲团利用“中国航天日”、全国科普日、天津市科技周等契机,已经将庄逢甘院士事迹和无人机、空气动力科普知识带到天津市的众多中小学以及各类展览会,每次科普都会吸引许多人驻足观看、倾听。
公众对空气动力这样的基础学科所知甚少,不理解空气动力学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意义,对该领域里杰出科学家事迹的了解更是可以用“一片空白”一词来形容。王甜田认为,这就使向公众宣讲相关事迹和科普相关知识变得尤为重要。
新冠疫情期间,科普基地还依托科普中国平台开设“航天彩虹梦”专家科普大讲堂活动,邀请高校学者、航天专家与西藏、新疆、内蒙古、四川等地的中小学师生网络连线,在云端讲述老一辈科学家事迹,将航天精神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并围绕社会热点事件科普航天知识。截至目前,“航天彩虹梦”的线上受众人数已经破万。
对于曾经是产品工程师的王甜田来说,转行做科普讲师也使她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自己之前工作的意义。“做工程师的时候,我对产品的原理、构造非常熟悉,但是对它的发展史以及前辈故事的理解就非常模糊。直到开始做科普和宣讲,我才慢慢把其中的历史脉络以及宏观意义理清楚。”
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无人机的乐趣
紧邻科学家精神文化走廊的是多媒体教室。目前,科普基地共有5个风格不同的教室,可供400人同时开展科普活动。每个教室风格迥异,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和课程内容需求。
在这些教室里,神飞公司围绕航空航天发展史及现阶段先进无人机设备应用,为不同年龄段及不同行业的公众群体设计了航空、航天、航模、军事、安全等科普课程,搭建系统的航空航天科普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包括观摩、学习、体验和竞技4种形式,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航空航天科普服务。自2019年10月至今,该科普基地已开展活动近100场,受众超2万人,其中青少年占比超50%。
对于8岁以上的儿童,团队设计开发了彩虹系列无人机木质模型拼装课程。除了按照说明书组装模型,课程参与者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在模型机体上组装新的部件,或在机身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针对青少年以及成人群体,科普基地还开设了电动多旋翼航模拼装、调飞,飞行训练模拟器体验,竞技赛车体验,空气动力模型制作等无人系统科技体验课程,引导青少年构建系统工程理念,引导他们在动手实操中体验航空航天的乐趣。
公司科普团队还为公司员工及家属提供了丰富的科普活动。员工子女在活动的影响下,接触了航天知识,逐步了解了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特别是有的员工子女对无人机及航天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系统的引导训练,渐渐掌握了遥控无人机模型的技术,成了“行家里手”。
记者探访当天,员工子女现场演示了遥控无人机模型过障碍的流程:她先是将障碍物按顺序摆在教室的相应位置,然后拿起遥控器,指挥无人机模型一一钻过障碍物上的洞口并返回,最后稳稳落在起飞的原点。
近年来,志愿者团队将科普课程带入学校、社区、企业和乡村,为老年人、儿童等人群提供公益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团队连续3年为天津市滨海新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科普无人机知识,提升聋哑人士探索高新技术的热情和参与科学实践的兴趣。“我在台上讲,他们用语音转录文字的软件实时阅读,很多人都微笑着对我们竖起大拇指,我能看到他们眼里有光芒。”王甜田说。
这些活动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开拓了残疾人的视野,让社会大众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发展,也提升了老师、记者等群体对航空航天的知识储备。丁岩晓告诉记者,科普基地的使命之一就是要立足社区,服务市民。
未来,神飞公司将持续建设展厅,做好航天科普品牌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弘扬科学家精神和航天精神,争当航天科普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镜头传真
科普讲师进学校为学生们宣讲庄逢甘院士的事迹。
参观科普基地的学生正在拼接无人机模型。
来自西藏的小学生聆听“航天彩虹梦”专题讲座。
科普基地的多媒体教室。
科普讲师在天津极地海洋公园为公众科普无人机知识。
文/王瑞琪
图/神飞公司提供
视频/任悦鸣
编辑/李淑姮 刘畅
校对/高一鸣
监制/黄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