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春节|新元复始,万象更新

健康   2025-01-27 14:21   西藏  




过年好




春节,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但口头上又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它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这一天的存在,让我们彼此找到心的所在,做回自己,心存温暖,又增添新的力量,开始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前行。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从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一直沿用至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一般从年前的小年便开始“忙年”。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祭天祈年,祭拜诸路神明,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过年是一种严密的流程,按班就步、有条不紊,要祭灶、熏腊肉、香肠,磨豆腐、打年糕、蒸馒头、扫房子、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人们“开门爆竹”,送旧迎新和接福。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春节,人们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合家欢聚饮屠苏酒。很多地方,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为的是聚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吉祥习俗吧。




■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 拜神 


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

烧香祈福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 吃斋 

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


“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祈求来年顺利。





■ 吃饺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 吃年糕 


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 吃汤圆 


在南方,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春节是一种记忆,有了过年的热闹,才会明白回家的期盼心情。


春节是一种团圆,有了亲人的陪伴,才有你在外坚强的理由。


春节是一种味道,有了爸妈做的饭菜,才有了浓浓的思念味道。 


新年的第一天里,我们有太多的感谢要送给每个人,让我们用最真诚的情感祝福大家,也祝福自己,感谢在过去的一年里陪伴我们走过每一段路的人们,是他们让我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春节新元复始,万象更新,也愿你在崭新的一年里,迎来全新的自己。


 


− 感謝閱讀·祝您健康 −






昌都市藏医院
昌都市藏医院成立于1987年5月,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以及藏药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三级乙等民族医医院。下属昌都藏药厂,可生产“仙露”商标国药准字号品种21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4个)、医院制剂240多种,年产量70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