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0/08
无论捧一束微光,亦或擎一把炬火,我的名字,都是我勇往直前的铠甲,是我心中永远的信仰。以天地为全景,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永不退缩。
——写故事的人
今天,第25个中国记者节如约而至。
这是一个没有假期的工作节日,此时此刻的诸多记者们,依旧奔波在新闻的一线上。这个行业里有句话耳熟能详,“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加班赶稿,日夜奔波、无畏逆行……哪里有新闻发生,哪里就有记者奔忙的身影。
中国记者节//
一直以来,一提起媒体记者,人们往往投去崇敬的眼神。这份事业的崇高,一是见证时代风云、守望公平正义的职责使然,二是靠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的不忘初心、不改矢志。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当年在革命途中写下这副对联,告诫志同道合的战友,要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如今,这依然适用于褒奖那些坚持新闻理想、站在时代前沿,用手中的笔服务社会大众、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记者,称颂他们秉持的专业精神。
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抖音、小红书、B站等商业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上日渐式微。与此同时,AIGC和大模型产业井喷,百度“文心一言”、腾讯“HunYuan”、阿里巴巴“通义”、华为“盘古”、科大讯飞“讯飞星火大模型”等基于中文数据训练的大语言模型相继上线,只需几秒就能迅速生成一篇规范的新闻报道。相比之下,记者讲故事的笔触就略显“笨拙”,让人不禁怀疑,记者这一职业靠什么走下去?
01
一靠鞋底的泥,肩头的霜,手中的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播介质如何进化,人类永远需要优质稀缺的信息、深刻多元的思想和温暖心灵的情怀。由此,靠谱而全面的深度报道更为人期待,“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专业文章也更为动人。置身于伟大时代,投身于火热的生活,记者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媒体迭代创新深度融合的浪潮浩浩汤汤,新闻的生产方式在变,新闻的呈现方式在变,新闻的阅读方式在变,记者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自觉不变,记者推动社会进步的勇气不变,记者守望公平正义的行动不变。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在路上,心中才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有感动。作为记者,只有在作风上接地气,做到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才能在文风上接地气,采写出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
02
二靠相信心底的声音,执着真相与真理。从80多年前,范长江、夏衍等有志之士,在硝烟烽火中毅然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到今天,全国不同地方、不同战线上的新闻记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和镜头记录着时代的气象万千,每个时代的新闻人,都用坚守乃至生命,演绎着作为一名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角色。因为心存敬畏,我们的笔触略显笨拙;因为理想主义余温尚存,我们坚持了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
03
三靠坚定的信仰和清澈的热爱。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一直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守正创新,用心讲述一个又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作为时代的记录者、瞭望者、参与者和建设者,无论何时何地,新闻工作者的身影从未缺席。无论是岁月静好,还是灾难来临,新闻工作者始终冲锋在一线,用双脚丈量沃野千里,用双眼洞察人间冷暖,用大脑明辨是非曲直,用纸笔记录苍生百态,用镜头诉说世间真实。
“党有需要,人民有需要,我有行动。”“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认真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一字一句体现的是新闻工作者笔耕不辍、兼程并进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信仰。
行而不辍至千里,履践致远志青衿。如果要问记者到底是什么?记者是心有情怀,胸有热血,落地生根,信仰坚定的人。记者是将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笔力刚劲之势诉诸世界的人。记者是写故事的人,也是故事本身,他们既“接地气”又“冒热气”。他们挖掘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故事,向社会传递宝贵的榜样力量。
最后,又是一年记者节,愿每一位记者身披勇往直前的铠甲,以天地为全景,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永不退缩,成为一名真正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以爱之名继续“笨拙地记录着这个时代”。
排版/孙晓晗
校对/罗燕玲
编审/李远征
监制/邵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