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存在评“人” 代替评“项目”,打招呼请托行为是专家作出公正评判的重要干扰

文摘   2024-11-29 09:07   上海  


本文摘自:科研项目评审活动中专家诚信建设刍议
来源:中国科学基金
……
虽然我国已基本建成覆盖科技创新主要活动的研诚信制度体系,但在项目评审实践中依然发现一些问题,亟需细化施策以重点应对。

2016年,国家科技计划改革,一些计划专项的具体管理由专业机构(项目管理机构)承担。为保障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各专业机构纷纷采取相关措施:如建立评审专家库和严格的专家选拔制度,加强日常涉及项目评审的纪律提醒,强调公正、回避评审原则等,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评审环境,促进了评审公平,但项目评审中专家失信行为依然时有发生。为对此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作者所在团队在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督实践及研究中,结合某些专项2018年至2023年12个重要批次项目的管理关键环节的管理,如函评、立项答辩评审、中期检查、综合绩效评价等,面向评审专家和项目负责人(申请人)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709份。结合对评审专家科研诚信相关问题的反馈统计,发现以下主要问题:

|目标模糊、研究重心偏移或成果不匹配的问题

项目是专家诚信问题产生的重要诱因为考量评审中专家失信的具体诱发因素中的客观因素,对参加某批次综合绩效评价的165位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0.44%的专家认为评议项目存在实际目标偏移或研究重心变动情况;37.78%的专家认为项目团队提供的成果材料部分与考核内容无关,可能存在成果冲抵情况。对101个参加某批次中期检查的专家的调查发现,项目任务书存在考核指标模糊问题,不利于专家客观掌握项目执行进展,难以及时发现项目执行存在的问题,后续综合绩效评价时也可能引发争议。在现场监督检查时发现,虽然科技计划项目按照合同管理,也存在个别项目执行中出现目标偏移、成果充抵情况,如在申报时高标准提出文章和专利合作等考核指标,结题验收时远未能达到考核指标,却以破“四唯”为理由,试图打折通过。在问题项目偏多的情况下,如果专家裁量时对评审的要求和准则把握不好,对项目实际水平的评价也较容易产生偏差。初步分析发现,评审不严、缺少一致易操作的评价准则以及项目目标、进展及成果信息展示传达不充分、不及时是专家诚信问题的重要诱因。

|人情和长远风险利益考虑是专家失信的重要推动因素

专家的主观因素方面,结合评审结论的可靠性,问卷设计了相关问题以获取专家评审现场结论与实际完成情况的偏离度。在2020年围绕某批次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的调查中,有36%的专家认为大部分项目没有严格完成任务书约定。类似的,2022年某批次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价中,集中评审虽然有95%的通过率(完成任务书内容),但事后对专家的匿名问卷调查显示,40%的专家认为部分项目没有全部完成。说明专家在现场的评价倾向及结论与匿名反馈的结果存在一定偏差,甚至出现矛盾。通过进一步跟踪发现,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现场评审时部分专家碍于人情,不愿意直接提出批评意见,造成其个人意见难以融入专家组结论。虽然事后的反馈不宜推翻论证结论或用于评判论证结论的合理性,但专家评审现场结论与事后反馈存在偏差,足见人情和长远风险及利益的考虑是重要原因。因科技界有同行互评传统,一些专家不愿意当面质疑而为自己及团队的项目接受评审时留下余地。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专家负责任评审从操作层面还有改进空间,如专家信息保密措施不到位,专家独立性不足等。

|项目团队打招呼请托行为是专家做出公正评判的重要干扰

在项目管理实践中,评审前专业机构会对评审专家进行科研诚信纪律集中培训和宣讲,并与专家签订《诚信承诺》,提供《评审专家接收请托事项情况报告表》等,力争减少科研失信行为。但在具体评审中,专家违反承诺事项和公认准则的情况偶有出现。2018年对两批次项目立项答辩评审的专家匿名调查显示,96.98%的专家认为评审过程中不存在“打招呼”现象,另外有11位专家反映存在“打招呼”的问题,评审时存在以对人的了解代替对项目本身的判断等情况。尽管这种情况很难进一步核实,但数据分析的结果与专家填写请托事项报告的情况不一致,反映出存在可能隐瞒请托信息的情况。上述现象的存在与违规处理不及时,相关问责未能对科研不端行为形成震摄效果、正向引导缺乏、评审专家荣誉感不足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关建议:

  • 保证评审专家的独立性

  • 采用匿名等信息保密制度

  • 确保适当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 明确易操作的评审准则

  • 探索正向激励的举措和机制

  • 完善投诉申诉和信用评价制度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基金,仅用于学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或修改!
报班、生信扫码咨询




转化与基础研究
生信分析、国自然指导、文章写作、科研培训,欢迎关注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