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的祈富食俗:老仙儿驮元宝与钱垛
作者:刘国颖 面点制作:茉莉花 岁月无痕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中,许多独特的美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霸州有正月十四制作“老仙儿驮元宝”“钱垛”和“耙子”的传统,其中充满趣味与寓意的存在,且仅在正月十四这一天制作,别具一番神秘色彩。
“老仙儿驮元宝”,以白面为主要原料,经巧手塑造出刺猬的模样。刺猬在民间被亲切称作“老仙儿”,是祥瑞的象征。其面团制作工序严谨,需将面粉与水按恰当比例融合,反复揉搓至面团光滑劲道,好似在打磨一件珍贵的艺术品。随后,捏出刺猬尖尖的嘴、小巧的耳朵,再用筷子或其他工具压出身上的刺,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最关键的是,要在刺猬背上整齐地插上红枣,红枣色泽红润、饱满诱人,恰似那寓意财富的元宝,象征着老仙儿往家驮元宝,为家庭带来财运。
钱垛的制作同样独具匠心。用面片层层摞成塔状,每两片之间巧妙地用红枣隔开。一片片洁白的面片就像积累的财富,红枣则是串联起财富的幸运纽带,随着面片不断叠加,钱垛越来越高,寓意着财富像宝塔一样节节攀升,堆积如山。
耙子的制作也毫不含糊,将面片精心做成耙子状,每个耙子齿上点缀红枣。耙子在生活中是聚拢物品的工具,在这一习俗里,它被赋予了搂钱的美好寓意,而红枣则让这种祈愿更加具象化,代表着耙子每一下都能搂来满满的财富,汇聚成眼前的钱垛。
正月十四这一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制作这些充满寓意的美食,长辈们言传身教,年轻一代认真学习,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这不仅是一场美食的制作,更是一次民俗文化的传承,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这些美食承载着人们对财运亨通的渴望,从正月十四这一天开始,开启对新一年富足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