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生僻字 | 华夏文明之源

文化   2025-01-26 18:06   宁夏  



新年伊始,宁夏博物馆联合河南博物院推出了“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本次展览集合了河南省出土文物精品100余件(组),围绕华夏文明之光这一主旨,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释了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多元发展的历史进程。

蔚为大观的河南文物,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物质载体,青铜器在该展览中稳坐“C位”,这些国之重器的名字你都认识吗?快来跟我一起学习吧!




乳丁纹铜斝(jiǎ)

斝为酒器,用于受热温酒,形同于爵而无流尾。斝、爵类酒器口沿处一般都有双柱。先秦时期的酒多为醪酒,较为粘稠浑浊,祭祀时需以苞茅缩酒,滤去酒渣,宴饮时则以柱系纱过滤酒液。后演变为礼器。



饕餮纹铜觚(gū)

殷人好酒,与酒相关的器具种类繁多,包括爵、觚及觥等。其中觚和爵是贵族随葬品中常见的组合,随葬的铜觚、爵套数多寡,显示墓主的身份和地位。例如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墓中就有数十套觚爵。




兽面纹铜钺

钺之形源于斧,从劳作工具而发展为刑杀武器,随之成为权力的象征,《国语·鲁语》:“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钺为复合型兵器,安装木质长柄,常为随侍王侧的仪仗武器,《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克商后,入纣宫时“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学者考证,“王”字本义即为斧钺之形。




蟠(pán)螭(chī)纹镈(bó)钟

关于“蟠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

钟为古代祭祀、宴飨之主要乐器,所谓“钟鸣鼎食”。编钟之制,春秋为盛,少者十余件成组,曾侯乙墓所出者最为煌煌巨制,达64件之多。编钟之演奏,分旋律与和声两部,有分两层悬挂者,小钟在上而大钟在下,小钟体小音清越为旋律之用,大钟体沉声雄浑以击节和声,是古代铸工精良的礼乐重器。编钟与编磬常组合使用。



蟠(pán)虺(huǐ)纹铜盖鼎

蟠虺纹铜盖鼎,青铜器,春秋晚期,通高35厘米、口径31厘米,重5.6千克,1966年河南潢川县隆古公社高稻场大队高稻场生产队出土。该鼎腹部的主题纹饰——蟠虺纹,是春秋中期青铜器纹样装饰新潮流的一种标志。蟠虺纹又称“蛇纹”,是以盘曲的小蛇的形象,作蟠旋交连状而构成的几何图形,它自春秋中期出现后,在青铜器上流行了几百年之久。



朋之盥匜(yí)

匜是一种古代中国先秦时代的礼器,用于沃盥之礼,即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浇水的用具,出现在西周中后期,盛于东周。匜的形状有点像现代的瓢,前有流,后有鋬,早期多为青铜制,汉代以后出现了金银器、漆器、玉器等多种材质的匜。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或无足,以防止置放时倾倒‌。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关注我们

转载注明“宁夏博物馆”版权信息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6号

官方网站:www.nxbwg.com

官方微博:新浪微博@宁夏博物馆

官方抖音:365814939

B站官方账号:601580935

电子信箱:nxbwgqbk0951@163.com

联系电话:0951-5085093 5085085




宁夏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官方服务号,提供展览讯息、活动资讯、语音导览等服务,位于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6号;每周一闭馆,周二至周天09:00-17:00开馆(16:30停止入场)。追寻历史脉络、探究中华文明,宁夏博物馆欢迎您的到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