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艰苦,有编制,这样的工作你去不去?

文化   2024-10-09 11:47   北京  

  偏远、艰苦,有编制。这样的一份工作,你去不去?

  24年前,一群来自河北的毕业生选择向西4000公里。

  24年后,又一批学生毕业。同样的方向,不一样的境遇,他们会怎么选?

  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跟随保定学院2024届毕业生,试着做一回“西进青年”。

  新疆且末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与昆仑山脉之间,曾是我国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到且末第一天,学美术的张强强就“崩溃”了。

  “和我预期的差距也太大了!我以为沙尘暴刮个一两小时就结束了。结果一下火车,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天空一点颜色都没有,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调色了!”

  难的不只是天气。

  且末只有一所初中,一所高中。初中每个年级二十多个班,每个班近五十人,学生还在逐年增长。因为老师不够,开学第一天,11名毕业生中,有6人成了班主任,剩下5人也都成了“八爪鱼”。

  学校的路还没认清,孩子们的名字还没念顺,新老师们就接连遭遇领教材迷路、上课进错班、学生在开学典礼上晕倒等状况。

  且末二中副校长陈荣明理解他们的委屈与无措,作为保定学院第一批“西进青年”,2000年,陈荣明和14位同学一起,辗转五天四夜来到且末任教。这批大师哥大师姐,也是这样过来的。

  “当时条幅上面打的是‘欢迎河北大学生到且末任教’,风一刮河字没了,变成‘欢迎北大学生’。”陈荣明回忆,现在的沙尘天比他们来时已经少多了,当年,“沙尘暴像墙一样过来,教室窗户关不严,学生连黑板都看不见了。”

  招聘各地来的新老师时,陈荣明总会问同一个问题:“吃不吃得了这个苦?”曾经有人第一天刚来,第二天就走了,“特别害怕刮风,担心一刮风是不是又要刮跑几个老师。”

  2000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还不难,第一批“西进青年”为什么要来这么艰苦的地方?

  陈荣明说,他们中,有人是被这里的“高薪”吸引,想攒够给父亲治病的钱就离开,却因放不下学生一直留了下来;还有的舍不得父母,想回家,却被父亲的信劝住:“你以后不要提不孝二字,你正是到了祖国需要你的地方。”

  而对于今年新老师们来说,既然听过师哥师姐的故事,知道苦,为什么还来?

  跟24年前相比,如今的年轻人面临着新的难题:学历的含金量在下降,内地的择业空间在变化、“考编”压力大……在陈荣明看来,这些年轻人也许是想跟着师哥师姐们的步伐,在且末找到自我。

  张小威出生在河北一个小村庄,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父亲就卧病在床,家里、地里,都是母亲一人操持。

  小威从小懂事,教会了母亲认字,按父母的意愿上大学,又体验了保安、饭馆传菜员、仓库分拣工等不少工作。来到且末,他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

  “我去把学生教好,实现一些我的价值,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追求了。无论有没有人看到,有没有人知道,最起码我感受到了,我就觉得挺有意义的。”

  且末,生活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他们聚在一起,托起了新疆的发展。
  曾经,且末一年中有二三十天都要面对沙尘暴的侵袭,浮尘天气多达190天。如今,且末浮尘日年均减少30天左右。
  曾经,且末的教学水平在整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排倒数第一。早在第一批保定学院老师带出毕业生时,这个“帽子”就被甩掉了。
  曾经,且末高考本科上线率只有30.6%。去年,这个数字变成了51.45%

  从河北保定出发时,新老师们在机场碰到了一位大哥,得知他们要前往新疆支教,大哥感慨:“新疆以后是世界的中心,你们是抓到先机的人。”

  在镜头前,这些“抓到先机的人”,留下了对十年后自己的寄语。

“我要当骨干老教师!”

“头发还有多少?好好吃饭没?胖多少斤了?”

“感谢现在作出坚定决定的你。”

“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满意的自己。”

“你是否成为了一个更开心的人,更漂亮的人?”

“今天的你是好样的。”

“能够成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

“教出最棒的学生!”


祝福远方的老师和学生们

十年后见!


来源 / 央视新闻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张燕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微信:yuedugongshe01   QQ:2223488253

把时间交给阅读


版权声明:【阅读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阅读公社
阅读改变生活,公社共筑梦想。由光明日报社直属单位联合推出的“阅读公社”将开启一场高端文字视觉盛宴,带您及时品读经典文章、精品书籍,了解专业书评,在浩瀚阅读海洋中,轻松、愉悦地汲取丰富精神食粮,感知语言独特魅力,获取心灵启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