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边陲小站里的“运油翁”!

文摘   2025-01-09 18:38   黑龙江  


1月7日8时,北纬49度,东经118度,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嵯岗镇,气温降至零下44摄氏度,滴水成冰。储运销售分公司嵯岗转油站属地客货领班员周富带着徒弟李世吉踩着路基上的砟石,检查停留站内的空油罐车体,不到5分钟,两人的帽子、围脖,就连睫毛上都挂满了霜,像两个雪人。


上午9时许,检查结束,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一列满载“海塔”原油的火车缓缓驶出栈桥铁轨,在嵯岗机务段安检人员的押运下,奔向哈尔滨石化炼油厂。


嵯岗转油站,有人管它叫查(cha,二声)岗,有人管它叫差(cha,四声)岗,而实际上,正确读音应该念嵯(cuo,二声)岗。






转油站是干嘛的?



什么是转油站?就是把数座计量(接转)站来油集中在一起,进行油气分离、计量、加热沉降和转输作业的中型油站,又叫集油站。


2009年,嵯岗转油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储运销售分公司的112名员工便驻扎在这里,扛起呼伦贝尔分公司和蒙古国原油的收集、计量、存储等任务。


这也是内蒙古高原上高海拔地区唯一一座集原油存储、运输于一身的转油站,其原油主要依靠铁路外运,油罐列车每天像长龙一样通过铁路线源源不断运向哈尔滨、牡丹江等方向的炼油厂。






“草原救助站”称号的由来



嵯岗转油站分为首站、末站和中间站。其中,中间站在作业区与嵯岗镇中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方圆近40公里内无人居住。


2013年1月21日20时,一台载着两位80岁老人和一位10岁孩童的轿车陷在中间站附近的大雪中,当班员工发现后立即顶风冒雪赶去救助,连挖带推忙到凌晨,最终将被困车辆救出。


2015年10月19日21时,满洲里市的一个俄罗斯旅游团车辆发生故障,滞留在距离中间站两公里处,带队导游向嵯岗转油站求助。员工马上前去帮忙修车,并将游客接到站内休息,还煮了热乎乎的面条和鸡蛋。


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站,16年来,先后救助过往牧民、游客,以及帮助抢修过往车辆200多人(车)次,嵯岗转油站也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为“草原上的救助站”。






年复一年的“极限挑战”



在草原上工作,嵯岗转油站员工常常面临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炎炎夏日,热浪席卷而来,对于原油装卸班的装油工而言,作业空间内的温度常常会高达四五十摄氏度,挥汗如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数九寒冬,又要直面零下近5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和时不时刮起的大风。栈桥装车时,穿梭在冰冷的鹤管与阀门间,再厚的棉工服都挡不住刺骨寒意。






惊心动魄下的从容不迫



2023年6月26日,嵯岗转油站属地突发极端天气,辖区最大风力达到12级以上,降雨量27.1毫米。“当时,转油站末站生产生活区域内的多处附属设施大面积损坏,不少栈桥钢梁弯折变形,罐前阀室、锅炉房等房顶彩钢板翘起,现场不同程度损坏达40多处。” 嵯岗转油站党委副书记苏磊回忆说。


面对这样的险情,“身经百战”的嵯岗转油站员工沉着应对,对重要设备设施开展全覆盖安全隐患排查,依托专业力量摸清家底,尽最大努力、以最快速度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投产以来,我们主要运行1万立方米、两万立方米储油罐各两座,苏嵯输油管道1条,装车栈桥1条,这些年,我们克服驻外面临的种种困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打造标准化站库,确保转油站的安全平稳运行。”嵯岗转油站副主任宿冬明说。






这里的每个人都平凡又不凡



除了抵抗恶劣的天气,员工还要忍受“与世隔绝”的孤独。


在这里,员工们每天下班后最大的健身运动就是绕着设备走,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再巡检一遍小站。


“我们站有10个人,5个人一个班,每个班次员工要一起工作8天,10多年来,大家多数是用忙碌的工作排解孤独。”监控运行班班长邵虎说。


这边邵虎的话音刚落,远处汽笛声响起,火车缓缓驶入栈桥,停靠在铁路装运线,员工开始各自忙碌起来。


一列列火车装载的不仅仅是优质原油,更是每名嵯岗人无私无悔的实干与奉献,亦是一代代石油人忠心向党的责任与担当。


嵯岗站这面旗帜,在他们肩上迎风飘扬。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如需转载,私信小编)


文字丨记者 孟德宇 于佳

素材丨通讯员 王少彬

编辑丨李阳

责编丨王鑫

审核丨李艳艳

监制丨曹宝丰

大庆油田报
中共大庆油田委员会机关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