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追随”到“引领全球” 11万汽车工程师书写逆袭故事丨致敬广东科技脊梁③

时事   2024-11-18 11:38   广东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叶石界

通讯员丨粤科宣






比亚迪二十年如一日坚持投入,培养了11万研发大军,让“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工程师文化”渗透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造就了比亚迪“从零到国际领先”的跨越。


——比亚迪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



今年6月,比亚迪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再次站上了国家级大奖的领奖台。


由比亚迪牵头完成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及整车平台自主研发与大规模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廉玉波代表项目团队领回了奖牌。


这不是比亚迪第一次获得国家级大奖——2021年11月,廉玉波作为比亚迪创新团队代表已捧回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比亚迪总部的“专利墙”和“工匠墙”。《南方》杂志记者叶石界/


诞生于1994年的比亚迪,如今“三十而立”。30年间,比亚迪从一个电池生产企业成长为一家世界级汽车巨头——2022年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从“模仿追随”到“自主创新”再到“引领全球”的缩影。这背后,离不开比亚迪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以廉玉波为代表的近11万工程师的厚积薄发。


01
向国际领先突破


今年比亚迪得以获奖,是因在刀片电池、自主碳化硅、新一代电动汽车整车平台等领域,开创了电动汽车整车平台化设计国际新路线。对于比亚迪来说,如果说第一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因为电池、电机、电控“三电”实现“从0到1”的突破;那么今年再次获奖则是因原创技术大规模应用,实现自主品牌销量对国外品牌的首次超越。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在2019年之前,安全性不高、续航里程不长、能耗高等,是电池乃至制约新能源车普及的主要痛点。


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是目前动力电池领域最主流的两种技术路线。磷酸铁锂电池的特点是安全性高,但能量密度低;而三元锂电池则恰恰相反。强调安全的比亚迪,坚持走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故而不得不面临续航能力差的短板。


“既要高安全性,也要高能量密度!”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对技术研发提出了必须完成的任务。廉玉波带领团队围绕电池材料、电池结构、密封工艺等开展了大量实验,联合材料、结构、工艺、设备等不同部门,花了足足3年时间,终于实现了动力电池的革命性突破——2020年3月,比亚迪正式对外发布了高安全与高能量密度兼具的刀片电池。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产品汉EV也在2020年7月上市,上市首月销量便突破2万辆。


这是比亚迪造车之路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一个拐点。之所以能成功,要归功于廉玉波和他的团队敢于打破常规。


廉玉波带领团队创造性地开发出刀片电池,并突破燃油车的传统设计思路,将电池上盖与车身地板进一步合二为一,实现车身轻量化、操控更稳定。与此同时,设计出世界最先进的碳化硅控制器,显著降低了能耗、提升了电控效率。


这一系列核心技术的研发,横跨十余年。其间,比亚迪每年投入巨资研发,但一直没有关键突破,一些技术人员也失去了信心,核心骨干离职、被同行挖走……面对这样的困局,王传福始终没有放弃。


在公司的支持下,廉玉波团队自我打气铆足了劲向最难处钻研。随着一个个难题被拿下,比亚迪最终交出了高分答卷,也让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02
视工程师为“最宝贵的财富”


10月12日下午2时,廉玉波迈着匆匆的步伐来接受《南方》杂志记者的采访。他刚刚跟王传福汇报和讨论完技术方案问题。“我们每周都有例会,跟王传福董事长研究技术问题。”廉玉波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名单中,廉玉波赫然在列,是汽车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专家。这是国家最高级别工程技术人员奖项,仅有81人获选。


2003年初,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股权,开始挺进汽车行业。为了给自己的“造车大业”配一位技术负责人,当年冬天,王传福找到了时任上海同济同捷汽车设计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廉玉波,告诉他“未来比亚迪要做电动汽车”,希望他担纲技术研发。


经过多次详谈后,廉玉波终被王传福的激情打动。2004年2月,廉玉波加盟后,马上招聘年轻研发人员、购置设备、成立研发中心……比亚迪电动车的技术攻关之旅,从这里开启。


20年来,廉玉波带领团队开发了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和中国首款纯电动汽车e6,攻克了刀片电池、双模技术、e平台、CTB技术、云辇、易四方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他不仅是比亚迪汽车研发的主刀者,也是中国汽车电动化的技术拓荒人。


在今年1月16日比亚迪举办的“梦想日”活动中,跟系列黑科技同时亮相的,还有包括廉玉波在内的10位工程师天团代表。


工程师被王传福视为最宝贵的财富。如今,比亚迪90%的高管都由工程师组成。被誉为“技术狂人”的王传福,至今都经常穿着工程师的着装,跟技术岗位的同事讨论技术方案。


2013年,面对技术骨干流失严重的局面,王传福一度落泪,也坚定了以更大力度支持研发团队的决心。“王传福董事长要求为研发创造最好的条件,宁愿办公环境差一点,研发投入也一分不能少。”廉玉波说。


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产品技术规划中心总监刘坚坚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公司设立了许多前沿的开发和试验平台,也制定了奖金奖励、技术职称晋升等多种激励机制,营造优越的研发环境。


在比亚迪的展厅,有一面“工匠墙”,用来张贴从各岗位选拔出来的优秀工匠肖像。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汽车研发团队——比亚迪接近11万名工程师的缩影。“即使所有财产包括土地、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这些工程师还在,随时可以东山再起。”王传福说。


03
研发创新坚持“长期主义”


比亚迪亲历了中国汽车业的巨变。


2004年6月的北京车展上,廉玉波带去了3款新能源概念车。但这个“新物种”却引来了质疑声音。“其他展台全是燃油车,没有人相信电动汽车有前途。”他回忆说。


在新能源汽车起步阶段,企业面临无产品、无市场和无标准的“三无”困境。“一切都要靠自己,只能咬牙摸着石头过河。”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凌和平对《南方》杂志记者坦言。


随后的历次车展中,比亚迪拿出更多的电动汽车参展。到2008年开发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F3DM、2010年推出纯电动车,新能源车慢慢得到市场的认可。


如今20年过去,车展的景象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新能源车已经成了主力。


“从原来谁拿电动车参展谁是另类,到现在谁没有电动车谁是另类,这个变化的背后,是我们20年的坚持,很需要勇气,也很需要毅力。”廉玉波感慨地说。


在比亚迪展厅的“专利墙”上,挂着上千份专利证书,“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八个大字格外显眼。


“创新在比亚迪是永恒的主题。”廉玉波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王传福的大多数时间精力都花在了技术攻关上,重大技术细节都要过问并亲自参与攻克。


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已近1500亿元;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就达20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5300多家A股上市公司里排名第一。从2011年至今14年里,有13年研发投入高于净利润;其中2019年超过了84亿元,远超净利润16亿元。


持续高投入,催生了一系列全球首创技术,目前比亚迪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过4.8万项,授权专利超过3万项。


因为研发创新坚持“长期主义”,比亚迪在全球汽车竞争格局中得以持续攀升。


今年8月底发布的2024年中期财报显示,比亚迪上半年营收超3000亿元、净利超130亿元,在A/H股整车上市公司中营收、净利双双排名第一;今年7月的销量跃升至全球第三,仅次于丰田与大众。


致敬广东科技脊梁

广东何以创下国家科技奖获奖数历史新高

沉甸甸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超级工程”里的全球率先


本文责编丨郭芳



统筹丨蒋玉 刘龙飞
编辑丨李晓霞 莫群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2024年第21期


南方杂志
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刊《南方》杂志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