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六七”学校 老挝校友不禁唱起《东方红》!老挝总理宋赛孩时在南宁“六七”学校读书

文摘   2024-11-10 17:31   广西  


“东方红,太阳升……”8日在广西南宁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年近古稀的段·蒙占不禁唱起中国民歌《东方红》,感念老中珍贵友谊。

  段·蒙占是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原党组成员。11月6日至13日,他跟随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到广西交流考察,回到自己惦念了52年的母校。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观“六七”学校旧址。 陈冠言 摄

  20世纪60年代,为援助深陷反侵略战争的老挝,中国无偿在南宁建设一所学校。该校因中老双方于1967年确定创办而得名。这里曾接纳和庇护千余名老挝孩童。

  沿着中老友谊林中的小径走向“六七”学校陈列室,大量资料图片记录了半世纪前老挝儿童的异国校园生活,唤起了段·蒙占的美好回忆。

  1969年,老挝国内战火纷飞,段·蒙占被护送到中国。对于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的段·蒙占来说,“六七”学校可谓是一片快乐的净土。

  “打乒乓球、打篮球、栽树种菜,学习中国文化艺术,唱中国歌、跳中国舞......那时候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段·蒙占说,在中国短短几年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想借此机会再次衷心感谢中国政府以及‘六七’学校对我的培养教育,我会永远铭记于心”。

  半个世纪过去,当年成长于中国的孩子们许多成为了老挝各领域的杰出人才,老挝的土地上建起了高速铁路,而中国经过发展也改变了模样。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段·蒙占感慨万千。“老中友好源远流长,双方携手前行,共同发展繁荣,我感到骄傲自豪。”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观“六七”学校陈列室。陈冠言 摄

  循着父辈留下的足迹,重温他们奋斗的美好时光,老挝副总理吉乔的女儿乔韦帕鹏难掩激动心情,她即兴弹奏了老挝传统歌曲《占芭花》,表达对老中友谊的珍视。

  “爸爸告诉我,他12岁进入‘六七’学校学习,学校的生活让他养成了自律的习惯,成了有责任担当的人。”乔韦帕鹏说。

  受父亲影响,乔韦帕鹏关注中国,热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很有特色,中国人用一支毛笔就能作一幅画、讲一个故事,让人赞叹。”乔韦帕鹏告诉记者,她硕士毕业于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目前是老挝外交部的一名干部,“我一直在努力发挥自己懂汉语的优势,促进两国青年友好往来,希望能够成为老中传统友谊未来发展的桥梁”。

  “六七”学校校友互助发展会主席宋莎妮表示,此次带领“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访问广西,一方面是让校友子女看到中国对老挝的宝贵帮助,希望年轻一代铭记历史,将“六七”学校的故事传递下去,努力成为老中传统友谊的继承者。另一方面是希望老挝青年亲身感受中国的发展速度,学习中国经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老中铁路帮助老挝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可以称之为一把‘金钥匙’,也是两国合作共赢的生动例证。”宋莎妮称,希望在老挝万象打造“六七”学校的宣传教育基地,让两国年轻一代以“六七”学校为纽带,赓续和传承老中两国友好。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访“六七”学校旧址,并与“六七”学校原中方教职工举行座谈会。老挝“六七”学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老挝反侵略战争时期,中国无偿援助老挝人民在广西南宁建设的一所老挝干部子弟学校,因中老双方于1967年确定创办该校而得名,是中老两国人民深情厚谊的重要历史见证。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成员与“六七”学校原中方教职工在座谈会上举行老挝传统拴线仪式,祈求平安幸福。该访问团一行40余人11月6日至13日到广西交流考察,赓续中老两国友谊。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成员向“六七”学校原中方教职工赠送纪念品。该访问团一行40余人11月6日至13日到广西交流考察,赓续中老两国友谊。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观“六七”学校陈列室。老挝“六七”学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无偿援助老挝人民在广西南宁建设的学校,是中老两国人民深情厚谊的重要历史见证。图为“六七”学校校友、老挝副总理吉乔·凯坎皮吞的女儿乔韦帕鹏·凯坎皮吞弹唱老挝传统歌曲《占芭花》。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观“六七”学校陈列室。老挝“六七”学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无偿援助老挝人民在广西南宁建设的学校,是中老两国人民深情厚谊的重要历史见证。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观“六七”学校陈列室。老挝“六七”学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无偿援助老挝人民在广西南宁建设的学校,是中老两国人民深情厚谊的重要历史见证。图为访问团成员在陈列室外合影。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探访老挝“六七”学校南宁旧址 跨国校友见证中老友谊


走进隐藏于南宁闹市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干部学校校园深处,红墙掩映在盛放的老挝国花——鸡蛋花中。这一僻静角落,是曾接纳和庇护千余名老挝孩童的“六七”学校旧址所在。

20世纪60年代,为援助深陷反侵略战争的老挝,中国无偿在南宁建设一所老挝中央干部子弟学校。该校因中老双方于1967年确定创办而得名。
图为校园生活照片。 黄令妍 摄

图为老挝学生曾使用的物品。 黄令妍 摄

“对于那些在老挝国内经历战火纷飞,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的老挝儿童来说,‘六七’学校可谓是一片快乐的净土。”广西总工会干部学校讲师覃妹锦介绍,当时“六七”学校设置幼儿班、小学一至六年级。老挝政府派出教师,负责教学组织和管理。中方提供办校经费和后勤保障,为老方师生提供了稳定、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沿着中老友谊林中的小径走向“六七”学校陈列室,大量资料图片记录了半世纪前老挝儿童的异国校园生活——打乒乓球,观看文艺演出,在地里种植瓜果蔬菜,前往南宁市人民公园游玩……“孩子们喜欢学唱中国革命歌曲,还有的孩子跟着中方工作人员学习一点汉语。”覃妹锦告诉记者。

“六七”学校前后办学9年,共有1074名老挝学生曾在校学习。当年在此就读的天真孩童,后来许多成为了老挝党政高层,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才,是老挝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幼年在南宁的经历,则成为他们的集体回忆。

图为校园生活及中老代表团交流照片。 黄令妍 摄

图为校友赠礼。 黄令妍 摄

2009年以来,广西官方投入400多万元用于维护修缮“六七”学校的教室、宿舍、办公楼,整修道路。60批次的“六七”学校校友、老挝和东盟各界人士先后到访参观。部分校友向陈列室捐赠了上学时期使用的旧皮箱等物品。

校友们感恩学校的栽培。覃妹锦介绍,他们中有不少回访时站在学校宿舍楼前的棕榈树旁,比划着感慨,“当时这棵树只有这么高……”

由广西广播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志同道合》,述说了这段特殊的历史——“六七”学校师生如今仍每年举行聚会,缅怀曾经的岁月。“我们的责任就是,继续传承老中美好的友谊。”“六七”学校校友,现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吉乔·凯坎匹吞在片中说道。

“六七”学校往事,是中老风雨同舟,在抗击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斗争中守望相助的重要见证。广西外事办公室主任石东龙表示,作为“六七”学校所在地,广西以“六七”学校校友为纽带,多年来与老方保持高层往来,开展教育、经贸、减贫等领域合作。

图为校友代表团种下中老友谊树。 黄令妍 摄

图为修缮后的宿舍楼。 黄令妍 摄

当前,广西官方和老挝签署干部交流合作计划;以万象和琅勃拉邦作为示范点的中老减贫合作项目、老挝—中国(广西)农业合作示范区,正在帮助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不少老挝留学生在广西高校学习,成为推动两国友好交往的桥梁,延续中老世代友谊。

中新网南宁8月7日电 题:探访老挝“六七”学校南宁旧址 跨国校友见证中老友谊

作者 黄令妍 王以照 唐诗

来源:中国新闻网

老挝总理出席“六七”学校校友会周年庆典:回忆在南宁的童年时光,感恩中国当年援助,希望老中友谊长存


7月6日,“六七”学校校友互助发展会成立一周年庆典在老挝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老挝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出席人员包括老挝政府总理宋赛、总理府部长松赛建国阵线中央副主席因拉万、政府内政部长、教育部长、农林部长、全国工会主席、妇联主席以及“六七”学校校友会会长宋沙尼·格端迪女士等300多位嘉宾。


同时,中方代表团也受邀出席,成员包括中国驻老挝大使方虹、老挝广西商会会长、常务副会长、中国在老挝的各省商协会会长及各界企业代表100多人。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老中双方代表就加强两国民间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活动期间,老挝总理宋赛亲自向老挝广西商会会长授予奖项,以表彰其在促进老中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同时,总理府部长也向广西在老挝的优秀企业颁发了奖项,肯定了这些企业在推动老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致辞中,老挝总理宋赛深情回忆了自己在南宁的童年时光,表达了对中国当年援助的感激之情。他强调,老中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希望双方能够继续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让老中友谊长存。


此次“六七”学校互助校友会周年活动不仅为老中两国民间交流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老中友好关系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六七”学校,南宁这个象征中老友谊的地方

▼点击观看视频



走进隐藏于南宁闹市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干部学校校园深处,红墙掩映在盛放的老挝国花——鸡蛋花中。这一僻静角落,是曾接纳和庇护千余名老挝孩童的“六七”学校旧址所在。





图为老挝学生使用过的教材。 黄令妍 摄


20世纪60年代,为援助深陷反侵略战争的老挝,中国无偿在南宁建设一所老挝中央干部子弟学校。该校因中老双方于1967年确定创办而得名。



△图为校园生活照片。 黄令妍 摄



△图为老挝学生曾使用的物品。 黄令妍 摄









“对于那些在老挝国内经历战火纷飞,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的老挝儿童来说,‘六七’学校可谓是一片快乐的净土。”广西总工会干部学校讲师覃妹锦介绍,当时“六七”学校设置幼儿班、小学一至六年级。老挝政府派出教师,负责教学组织和管理。中方提供办校经费和后勤保障,为老方师生提供了稳定、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沿着中老友谊林中的小径走向“六七”学校陈列室,大量资料图片记录了半世纪前老挝儿童的异国校园生活——打乒乓球,观看文艺演出,在地里种植瓜果蔬菜,前往南宁市人民公园游玩……“孩子们喜欢学唱中国革命歌曲,还有的孩子跟着中方工作人员学习一点汉语。”覃妹锦告诉记者。

“六七”学校前后办学9年,共有1074名老挝学生曾在校学习。当年在此就读的天真孩童,后来许多成为了老挝党政高层,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才,是老挝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幼年在南宁的经历,则成为他们的集体回忆。



△图为校园生活及中老代表团交流照片。 黄令妍 摄



△图为校友赠礼。 黄令妍 摄



2009年以来,广西官方投入400多万元用于维护修缮“六七”学校的教室、宿舍、办公楼,整修道路。60批次的“六七”学校校友、老挝和东盟各界人士先后到访参观。部分校友向陈列室捐赠了上学时期使用的旧皮箱等物品。

校友们感恩学校的栽培。覃妹锦介绍,他们中有不少回访时站在学校宿舍楼前的棕榈树旁,比划着感慨,“当时这棵树只有这么高……”

由广西广播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志同道合》,述说了这段特殊的历史——“六七”学校师生如今仍每年举行聚会,缅怀曾经的岁月。“我们的责任就是,继续传承老中美好的友谊。”“六七”学校校友,现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吉乔·凯坎匹吞在片中说道。


“六七”学校往事,是中老风雨同舟,在抗击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斗争中守望相助的重要见证。广西外事办公室主任石东龙表示,作为“六七”学校所在地,广西以“六七”学校校友为纽带,多年来与老方保持高层往来,开展教育、经贸、减贫等领域合作。



△图为校友代表团种下中老友谊树。 黄令妍 摄



△图为修缮后的宿舍楼。 黄令妍 摄


当前,广西官方和老挝签署干部交流合作计划;以万象和琅勃拉邦作为示范点的中老减贫合作项目、老挝—中国(广西)农业合作示范区,正在帮助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不少老挝留学生在广西高校学习,成为推动两国友好交往的桥梁,延续中老世代友谊。


【纪录片】聚焦60年来中老两国间友好往来的感人故事和重要时刻

▼点击观看视频

由广西广播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志同道合》聚焦60年来中老两国间友好往来的感人故事和重要时刻,用生动的事实和大量的采访印证中老两党两国在发展道路上“志同道合”的理念。
图片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台

该片聚焦60年来中老两国间友好往来的感人故事和重要时刻,用生动的事实和大量的采访印证中老两党两国在发展道路上“志同道合”的理念。片中,老挝政府总理潘坎·维帕万、老挝政府副总理吉乔·凯坎匹吞、老挝驻华大使坎葆·恩塔万和多位老挝朋友高度评价了中老两党两国关系。


半个多世纪前,老挝遭受美帝国主义的战火侵袭。与老挝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及时伸出援手,广西南宁成为许多老挝民众的庇护所。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老挝“六七”学校的师生开始了在南宁的长期学习生活。几乎同一时期,许多老挝孩子的长辈也陆续来到坐落于南宁的广西江滨医院疗养。当年天真的孩子,如今已成长为老挝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南宁的经历,成为了他们的集体回忆。进入新时期,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与老挝在共同抗疫、设施联通、扶贫减贫、农业种养、传统草药和大型基建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志同道合》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对60年来中老两国携手前行共同发展的感人故事、重要事件进行梳理和呈现,讲述中老两党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讲述两国人民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
↓↓↓

          
老挝旅游票务地接 
中国-老挝 东南亚 机票预定
老挝商务签证 工作证 暂住证
多次往返 酒店 旅游 租车 翻译
 扫码联络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老挝资讯情报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老挝资讯情报视频号


老挝华人圈
老挝华人圈是一个分享老挝资讯、建设老挝社群,老挝特产易购商城,提供招聘求职的平台。WX:xieshefei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