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太阳升……”8日在广西南宁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年近古稀的段·蒙占不禁唱起中国民歌《东方红》,感念老中珍贵友谊。
段·蒙占是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原党组成员。11月6日至13日,他跟随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到广西交流考察,回到自己惦念了52年的母校。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观“六七”学校旧址。 陈冠言 摄
20世纪60年代,为援助深陷反侵略战争的老挝,中国无偿在南宁建设一所学校。该校因中老双方于1967年确定创办而得名。这里曾接纳和庇护千余名老挝孩童。
沿着中老友谊林中的小径走向“六七”学校陈列室,大量资料图片记录了半世纪前老挝儿童的异国校园生活,唤起了段·蒙占的美好回忆。
1969年,老挝国内战火纷飞,段·蒙占被护送到中国。对于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的段·蒙占来说,“六七”学校可谓是一片快乐的净土。
“打乒乓球、打篮球、栽树种菜,学习中国文化艺术,唱中国歌、跳中国舞......那时候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段·蒙占说,在中国短短几年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想借此机会再次衷心感谢中国政府以及‘六七’学校对我的培养教育,我会永远铭记于心”。
半个世纪过去,当年成长于中国的孩子们许多成为了老挝各领域的杰出人才,老挝的土地上建起了高速铁路,而中国经过发展也改变了模样。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段·蒙占感慨万千。“老中友好源远流长,双方携手前行,共同发展繁荣,我感到骄傲自豪。”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观“六七”学校陈列室。陈冠言 摄
循着父辈留下的足迹,重温他们奋斗的美好时光,老挝副总理吉乔的女儿乔韦帕鹏难掩激动心情,她即兴弹奏了老挝传统歌曲《占芭花》,表达对老中友谊的珍视。
“爸爸告诉我,他12岁进入‘六七’学校学习,学校的生活让他养成了自律的习惯,成了有责任担当的人。”乔韦帕鹏说。
受父亲影响,乔韦帕鹏关注中国,热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很有特色,中国人用一支毛笔就能作一幅画、讲一个故事,让人赞叹。”乔韦帕鹏告诉记者,她硕士毕业于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目前是老挝外交部的一名干部,“我一直在努力发挥自己懂汉语的优势,促进两国青年友好往来,希望能够成为老中传统友谊未来发展的桥梁”。
“六七”学校校友互助发展会主席宋莎妮表示,此次带领“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访问广西,一方面是让校友子女看到中国对老挝的宝贵帮助,希望年轻一代铭记历史,将“六七”学校的故事传递下去,努力成为老中传统友谊的继承者。另一方面是希望老挝青年亲身感受中国的发展速度,学习中国经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老中铁路帮助老挝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可以称之为一把‘金钥匙’,也是两国合作共赢的生动例证。”宋莎妮称,希望在老挝万象打造“六七”学校的宣传教育基地,让两国年轻一代以“六七”学校为纽带,赓续和传承老中两国友好。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访“六七”学校旧址,并与“六七”学校原中方教职工举行座谈会。老挝“六七”学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老挝反侵略战争时期,中国无偿援助老挝人民在广西南宁建设的一所老挝干部子弟学校,因中老双方于1967年确定创办该校而得名,是中老两国人民深情厚谊的重要历史见证。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成员与“六七”学校原中方教职工在座谈会上举行老挝传统拴线仪式,祈求平安幸福。该访问团一行40余人11月6日至13日到广西交流考察,赓续中老两国友谊。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成员向“六七”学校原中方教职工赠送纪念品。该访问团一行40余人11月6日至13日到广西交流考察,赓续中老两国友谊。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观“六七”学校陈列室。老挝“六七”学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无偿援助老挝人民在广西南宁建设的学校,是中老两国人民深情厚谊的重要历史见证。图为“六七”学校校友、老挝副总理吉乔·凯坎皮吞的女儿乔韦帕鹏·凯坎皮吞弹唱老挝传统歌曲《占芭花》。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观“六七”学校陈列室。老挝“六七”学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无偿援助老挝人民在广西南宁建设的学校,是中老两国人民深情厚谊的重要历史见证。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11月8日,广西南宁,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观“六七”学校陈列室。老挝“六七”学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无偿援助老挝人民在广西南宁建设的学校,是中老两国人民深情厚谊的重要历史见证。图为访问团成员在陈列室外合影。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探访老挝“六七”学校南宁旧址 跨国校友见证中老友谊
20世纪60年代,为援助深陷反侵略战争的老挝,中国无偿在南宁建设一所老挝中央干部子弟学校。该校因中老双方于1967年确定创办而得名。
“对于那些在老挝国内经历战火纷飞,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的老挝儿童来说,‘六七’学校可谓是一片快乐的净土。”广西总工会干部学校讲师覃妹锦介绍,当时“六七”学校设置幼儿班、小学一至六年级。老挝政府派出教师,负责教学组织和管理。中方提供办校经费和后勤保障,为老方师生提供了稳定、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沿着中老友谊林中的小径走向“六七”学校陈列室,大量资料图片记录了半世纪前老挝儿童的异国校园生活——打乒乓球,观看文艺演出,在地里种植瓜果蔬菜,前往南宁市人民公园游玩……“孩子们喜欢学唱中国革命歌曲,还有的孩子跟着中方工作人员学习一点汉语。”覃妹锦告诉记者。
“六七”学校前后办学9年,共有1074名老挝学生曾在校学习。当年在此就读的天真孩童,后来许多成为了老挝党政高层,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才,是老挝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幼年在南宁的经历,则成为他们的集体回忆。
2009年以来,广西官方投入400多万元用于维护修缮“六七”学校的教室、宿舍、办公楼,整修道路。60批次的“六七”学校校友、老挝和东盟各界人士先后到访参观。部分校友向陈列室捐赠了上学时期使用的旧皮箱等物品。
校友们感恩学校的栽培。覃妹锦介绍,他们中有不少回访时站在学校宿舍楼前的棕榈树旁,比划着感慨,“当时这棵树只有这么高……”
由广西广播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志同道合》,述说了这段特殊的历史——“六七”学校师生如今仍每年举行聚会,缅怀曾经的岁月。“我们的责任就是,继续传承老中美好的友谊。”“六七”学校校友,现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府副总理吉乔·凯坎匹吞在片中说道。
“六七”学校往事,是中老风雨同舟,在抗击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斗争中守望相助的重要见证。广西外事办公室主任石东龙表示,作为“六七”学校所在地,广西以“六七”学校校友为纽带,多年来与老方保持高层往来,开展教育、经贸、减贫等领域合作。
当前,广西官方和老挝签署干部交流合作计划;以万象和琅勃拉邦作为示范点的中老减贫合作项目、老挝—中国(广西)农业合作示范区,正在帮助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不少老挝留学生在广西高校学习,成为推动两国友好交往的桥梁,延续中老世代友谊。
作者 黄令妍 王以照 唐诗
老挝总理出席“六七”学校校友会周年庆典:回忆在南宁的童年时光,感恩中国当年援助,希望老中友谊长存
“六七”学校,南宁这个象征中老友谊的地方
【纪录片】聚焦60年来中老两国间友好往来的感人故事和重要时刻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老挝资讯情报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老挝资讯情报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