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向读者宣传推广《安徽文化读本》,充分发挥图书馆宣传文化主阵地作用,阜阳市图书馆响应安徽省公共图书馆联盟号召,开展《安徽文化读本》专题读书征文活动,活动已落下帷幕。
我馆推荐的作品中读者黄链洲获得二等奖,读者李青云、周蒙蒙获得三等奖。为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学习和感悟安徽地方文化的浓厚氛围,我们将在公众号陆续推出此次活动的获奖文章。本周推荐:浅探安徽学术的辉煌与灿烂——李青云
读《安徽文化读本》有感
浅探安徽学术的辉煌与灿烂
作者:李青云
拿到《安徽文化读本》这本书后,我本能的随意一翻,便浏览了起来。原本只是不经意的一看,却不自觉的,对其中的内容,发出阵阵的惊叹。
虽然闲暇之时,也曾读过几本书,对于之乎者也一类的经史子集,也颇有涉猎,对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学术派别与文化名人,也是略知一二。然而终究只是管中窥豹,难知大概。
一直以来,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尚且未能有系统的认知,作为地地道道的安徽人,对于安徽的区域文化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接近于无。
然而对《安徽文化读本》这本书的阅读,给我一种“久旱逢甘霖”之感,使我对养育了江淮儿女的安徽,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如同在雾里探花的人,恰逢阳光普照,眼中与心中都豁然开朗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畅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同海洋汇聚万川,充满了无尽的辉煌与灿烂。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的智慧结晶,璀璨的中华文明亦是枝繁叶茂。
自古以来,区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各区域文化的融合与汇通,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枝与干,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兴盛与辉煌。
而安徽的区域文化更是独树一帜,为整个中华文明点亮了属于自己的光彩,几千年来,一直都深深的影响着中华文化的脉络与发展。
而安徽学术就像本书所言:作为中华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学术彷佛浩瀚天际升起的一道耀眼的彩虹,不仅闪烁着江淮儿女杰出人物的睿智光芒,而且为中华学术的浩博精深和绚丽多姿增添了别具风貌的盛景。安徽学术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书写了震古烁今的华章,至今仍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安徽学术人物灿若星汉,学术思想丰富多彩,学术成就厚重辉煌。现在通过《安徽文化读本》这本书,让我们一起来解开安徽学术的神秘面纱,探索安徽学术所带来的辉煌成就(本文之资料,并不限于本书,部分内容与观点,并非本人原创。):
一、开中国法制之先河
法制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必要的手段,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了法律的重要性,古语有云“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体现了中国古代迫切希望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朴素思想。
根据文献记载,安徽人皋陶乃是中国司法鼻祖,他担任过掌管司法的大理等职务,为上古时期的司法建设作出很大贡献。他因事设律形成“习惯法”,成为中国法制史的开端。随后夏有《禹刑》、商出《汤刑》、西周成《吕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中国法制思想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大量的法家人物和著作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秦国更是利用商鞅变法,一统六国。随后历朝历代的法制建设,都有其时代特色。
从皋陶开中国法制之先河, 首创以德辅政到公布成文法第一人子产,再到礼乐政刑、综合治国等等,中国法律制度与思想不断地完善,最终构成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法律文化宝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二、道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道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史记》中《论六家要旨》:《老子元翼卷上》内容图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家、佛家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言:在得意时为儒家,失意时为道家,绝望时是佛家。有此可见,道家对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就以宋朝苏东坡先生为例,其一生仕途多舛,贬官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他,最终做到了超然物外,而不受外界环境的变迁而影响自己的心境。
从苏东坡先生身上,可以看到道家文化,对古代中国文人精神世界影响的一个缩影。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道家文化的创始人,正是安徽人老子。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千百年来,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成为全球发行量第二的书籍,可见其影响之大。
“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安徽亳州人庄子,乃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一书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和高超文学水平都给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另一个道家重要人物,便是淮南王刘安。其组织门客编写的《淮南子》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被视为西汉道家思想的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被认为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的作品。当代学者胡适称其为绝代奇书,其思想深邃、理论透彻,乃是集道家之大成者。其文笔瑰丽、雄浑多姿、成为文宗秦汉的典范作品。
《淮南子》书中所说的无为,不是老庄所谓的无所作为,消极顺应自然,而是按照自然之势和人类自身及社会规律办事,不要人为的违背他,才能实现无为与无不为的统一,对道家理论有所创新和完善,成为西汉修身治国之利器。
汉朝建立初期,施行的是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利用黄老之学治国,从《淮南子》这本书中,也可以窥见汉初的政治理念与形态。
三、推动儒家发展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让人不拘泥、不保守,让人不偏执、不极端,让人与时俱进,不故步自封。提到儒家,所有人的脑海中,都会第一时间想起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有一位安徽人,近千年来,对儒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到作用。
他便是被誉为“孔子之后,一人而已”的安徽人朱熹,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
故而朱熹为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之后第一人,当之无愧。
四、发起白话文运动
千百年来,文言文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说一句之乎者也的话,都已经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标配。
中国古代,虽然也有白话类的小说存在,但是白话文的发展,依然受到了思想上、认知上的种种阻碍,很多文人墨客,对白话文都抱有排斥态度,认为文言文是文学的正宗,认为白话文是上不来台面的,是“君子弗为”的小道末技,因此阻碍了白话文的正常发展。
后来爆发了白话文运动,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他在新文化运动期间积极推广白话文,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提出了具体的改良建议,并在教育领域实践白话文教学,通过具体实例证明了白话文的简洁和实用性,从而促进了白话文的广泛接受和使用。白话文也在日常应用和文学创作中,逐步取代了文言文。
20世纪初萌发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运动,是我国语言的一次重大变革,由此才产生了与口语相近的明白晓畅、清雅易懂的白话文语体。
五、推行平民教育
中国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故而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士大夫教育,是指古代中国对于官吏和士人的教育。这个概念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士大夫”指的是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以及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这种教育的缺点就是:充满了功利性,读书做学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官,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只关注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内容,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学习和个人素质的提升。导致部分人都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读书越多,越瞧不起劳动人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为了改变这一弊端,安徽歙县人陶行知先生由其恩师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改造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的理论”,然而在旧的教育体制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为了贯彻“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陶行知先生又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认为学生世界也不是学校的世界,而是社会,要扩大学校的范围。他说:凡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
陶行知先生的可贵之处,并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平民教育之中,并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后来陶行知先生又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虽然后来被查封,但是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疏港,在中国教育史上将永远闪烁光芒。
当然千百年来,产生影响力的学者,不仅仅是上面几位,还有于戴振开、方以智、朱光潜等,也都在安徽与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自己光辉的成就,读者们可以自己去认真的阅读本书,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成就。
《安徽文化读本》这本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内容涵盖面非常广阔,这也体现了安徽区域文化的繁荣与全面。本文只是单从学术的角度,浅谈了一番,旨在勾起读者阅读此书的兴趣,并没能完全体现出安徽学术的巨大价值与贡献。至于本书其他方面的内容,如资政、戏剧、文学等等,还需要读者认真的阅读和探索,从而更好的体会安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从而更好的建立区域文化的认知与自信。
【End】
供稿|运营中心
初审|张颍
复审|王小倩
核发|苏允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