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稳定畜牧业发展,积极探索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自治区农牧厅总结归纳了10种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参考借鉴,一起来了解:
7、什么是冷季异地养殖模式?
“冷季异地养殖模式”是指为解决牧区牲畜过冬度春饲草料短缺,通过牧区与农区对接,以嘎查对村屯、牧户对农户等合作互补方式,租赁农区秋收后耕地溜茬放牧,实现异地转场越冬的生产模式。以巴彦淖尔市后山牧区、前山河套灌区,呼伦贝尔市岭北牧区、岭南农区为例,通过实行“天然放牧+异地借牧+舍饲养殖”模式,不仅减少了越冬饲草储备量、天然草原打草量,而且使农区秸秆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牲畜粪便还有助于提高地力、改良农田,生态效益突出。主要做法:一是利用好天然草牧场。巴彦淖尔市后山牧区和呼伦贝尔市岭北牧区春夏季节严格落实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秋季实行严格的打草场管理,严禁掠夺式经营草场,以降低羔羊异地转场前饲养成本。二是保障好饲草供给。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分别利用河套灌区、岭南农区耕地,扩大青贮玉米种植,发展优质苜蓿,推行饲用燕麦麦后复种,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为异地养殖创造条件。三是对接好区域联动。巴彦淖尔市后山牧区和呼伦贝尔市岭北牧区从每年11月到次年5月开展异地养殖,为牧区创造6个月休牧期。转场期间,农区为牧区提供舍饲场所,出租秋收后耕地溜茬放牧,减轻牧区草场压力。四是转化好粪污资源。通过溜茬放牧,大量粪肥留在农区,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2023年,巴彦淖尔市28.34万羊单位牲畜转移到农区溜茬放牧,粪肥直接还田利用,有效提升了土地地力水平。同时,按每只羊6个月产肥0.5吨、每吨40元计算,可为农户节省资金566.8万元。
8、什么是智慧牧场模式?
“智慧牧场模式”是指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统计分析软件终端,对饲喂、防疫、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养殖管理的生产模式。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牧云农牧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通过建设智慧牧场,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形成“统养共富”良好局面。2023年,合作社总收入410万元,其中净收入达70万元,户均增收6万元,较之前分散经营提高30%。主要做法:一是多措并举整合资源。通过联户经营、入股经营、公司流转经营、集体合作经营等利益联结模式,整合草牧场21000亩、饲草料基地500亩,养殖超细绒基础母羊3000只,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二是数智联动升级设施。依托数字化管理系统和现代化饲喂系统,建设数字化草原监测系统、畜群谱系档案和追溯体系,实现精准化管理和自动化、精量化饲喂,逐步转变粗放养殖模式,建成草原生态良好、养殖标准科学、信息化建设完善的绿色高效“大牧场”。
9、什么是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是指牧户或新型经营主体依靠自有奶源、牛源、羊源开展畜产品加工,推动牛羊养殖向初加工和流通领域拓展,并通过直营或电商渠道进行销售,赚取全链条利润的生产模式。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为例,该旗是典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区,生态脆弱、草原质量差、人口较为稠密。为解决草牧场经营碎片化和过牧问题,镶黄旗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奶牛养殖,建设传统奶制品产业园,促进农牧民转产就业。在园区带动下,目前全旗已发展奶制品生产企业3家、奶制品手工作坊170家,奶制品产品种类达38种,年产值超6亿元,辐射带动就业3000余人,人均增收1万余元。主要做法:一是发展优质奶源基地。以合作社为载体、养殖户为主体,完善奶牛养殖基础设施,推行“统一选种育种、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检疫、统一鉴定分级、统一生产销售”经营模式,年供鲜奶5.3万吨。二是建设传统奶制品产业园。投资4000万元,建成占地2.5万平方米的传统奶制品产业园,推动传统奶制品手工作坊集群式、抱团式发展。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手工作坊33家,日加工鲜奶15吨。三是打造“奶酪小镇”。确定“五位一体”(奶牛养殖、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品牌打造、文化旅游)、“四个统一”(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两种模式”(手工作坊联合经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一个品牌”(锡林郭勒奶酪)产业发展思路,19家手工作坊20余种奶制品成功进驻旗内外超市,部分农牧民已在部分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点。
10、什么是牧文旅融合模式?
“牧文旅融合模式”是指以牧区产业为基础,在养畜的同时发展牧区旅游,带动生产、加工、服务三个环节联动增收的生产模式。以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温塘河村为例,通过“助农土特产中转仓+民宿”方式,推动牧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农牧民转产转业、增收致富。主要做法:一是开办“旅游集市”。依托周边旅游资源优势,引进河北兴旅助农商贸有限公司,投资185万元建设占地4000平方米的助农土特产中转仓——乡村旅游批发超市。中转仓从事农副产品、非遗制品销售和文创产品研发,不仅为游客提供了集中购买土特产的便利条件,也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通过与100多家旅行社合作引流,中转仓实现单日客流量1000—2000人。截至2023年底,中转仓已解决当地留守妇女、返乡劳动力就业35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带动当地村民灵活就业40人,人均月收入3600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二是打造民宿小镇。对人畜分离后闲置住房和棚舍进行改造,鼓励农牧民因地制宜开办民宿、农家乐、牧家游,以租赁形式统一管理,打造特色鲜明的“庭院森林、石头故事、非遗体验、观星揽月、现代休闲家居”模式,吸引注重慢生活体验和北方风貌的中青年及旅居老年群体。2025年民宿小镇全面运营后,预计可带动当地村民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编辑:白国军
初审:包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