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平台咖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前九个月,新注册的咖啡相关数量约4.5万家,较去年同期增长74.10%,注销的咖啡企业有9825家,注销数量同比上升了58.95%。
咖啡行业闭店率的激增,除了受大环境影响外,半路杀出的库迪,是个不得不提的重要变量。因为2023年是咖啡馆倒闭的高潮之年,但也恰是库迪高歌猛进的一年。
那么,库迪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是鲶鱼,倒逼咖啡实体店创新?还是异类徒,把实体店从业者搅的鸡犬不宁?
咖啡生意倒闭潮背后:过度内卷破坏行业健康发展
关于加盟咖啡店倒闭,随手翻翻小红书,刷刷短视频平台,这样的个体多如牛毛。
为什么这么多咖啡馆倒闭?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库迪不顾一切的低价带来的过度内卷,
已经破坏了健康的发展秩序。
咖啡这个品类,市场虽然很大,但架不住今年供应的增长显然有点超出了需求的增长。
一方面,随着连锁品牌集体加速扩张,供应的急速增长一定程度分散了咖啡店的需求;另一方面,库迪从年初一开始的9.9,到后来的8,8,再到年中的1元喝咖啡,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内卷。
这种低价对市场健康发展的损伤,可谓立竿见影,大批独立咖啡店成为行业极具内卷的牺牲品。
当然,库迪作为后来者,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只能是通过低价抢市场, 这也是库迪过去增长的核心逻辑。
只是这个逻辑有一个BUG,就是过度的内卷,会引发行业性的价格失衡,导致行业竞争环境劣化,更容易发生无序竞争。
过度内卷的结果是什么?一个是行业性的终端定价的紊乱,另一个就是大量中小咖啡经营者出局,多元化的咖啡市场变得单一,最终行业健康发展秩序被破坏。
这同样也是库迪加盟商们苦恼的问题,长期的价格补贴下,消费者跑过来薅羊毛,补贴一停,这类群体又跑了,留存不够,脱离价格补贴形成稳定复购的订单比例其实不够高。
的确,短期的低价带来了市场竞争,拉低了咖啡消费的门槛,但其实咖啡不像是奶茶,品类本身决定了一杯咖啡的最成本并不会比奶茶更低,所以,库迪低价竞争长期化的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行业过度内卷。
价格上的过度内卷,会引发一个问题:就是咖啡的定价不再是“成本定价”而是“竞争定价”。
所谓成本定价其实就是原有的正常定价,产品毛利大于成本,这一定价策略下,大多数的店铺营收应该大于房租、人员以及材料等核心经营成本。
竞争定价,其实就是打价格战。
在这种情况下,对库迪的加盟商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咖啡生意的本质从之前的“一杯咖啡卖多少钱才合适”变成了现在“多少钱才能卖出一杯咖啡”,这直接打破了不少咖啡创业者们之前的所有美好想象。
当突破成本底线成为大家不得不选的一条路,这无疑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破坏,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小加盟商的经营容错率降低,大规模关店的情况恐怕会越来越多。
咖啡是一门慢生意,
库迪的烧钱模式可能最终带来的是长期经营的隐患。
“咖啡是一门好生意,但也是一门慢生意。咖啡创业的热潮终会归于平静。”一位研究咖啡文化多年的媒体人对笔者感慨道。
长期来看,咖啡是嗜好品,不是“可选消费品”,咖啡行业仍在增长,但短期来看,品牌间的厮杀仍在继续,价格战的持续也会导致成本的上涨。
这也是库迪模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在高成本投入同时,还能持续经营下去?
对于“库迪模式”而言,烧钱扩张是一种副作用极大的发展模式,对重资产,重经营的实体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也可能会给未来埋下更多隐患。
这个隐患可能是:当重资产扩张的投资逐渐确认为成本,如果库迪们仍然没有跑出一个可持续正盈利的财务模型,那么,资本也未必愿意再烧钱,来赌咖啡这个生意未来的成长性和收益率。
“在这个赛道创业,最现实的问题是你能不能亏得起”,有创业者在内容平台分享到:“加盟咖啡店,正式投入运营的成本可能就需要几十万,再加上前期的运营成本,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当然,新品牌进入市场,前期的运营投入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这种持续的高成投入本是否能承担得起。
对库迪而言,当补贴投入逐渐在财务上确认为经营成本,能不能持续净盈利,还是个问题。
早期资本介入的品牌,凭借资本的力量尚可熬过这个痛苦的亏损期,但加盟品牌的创业者并不具备这样的资金实力。因此,未来能不能持续健康的经营下去,不仅关乎加盟商的生存问题,也关乎自身的生存问题。
被“绑架”的低价咖啡,资本、流量玩法可休矣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之所以不顾经营效能也要扩张,是因为作为一个新品牌,库迪仍然是缺核心竞争力的。
一部分用户对库迪的认知只是低价,但低价不是核心竞争力,持续低价才是。所以,关键还是在于是否有足够的资本支撑,能够持续扩张下去。咖啡行业也好、网约车行业也罢,“价格战”不可持续已经被不同的行业验证。
“价格战”的本质不是良性竞争,而是成本失控的恶性循环,既然大家都知道不可持续,但为什么还是要打价格战?
原因可能是被库迪的低价策略“绑架了”。
低价面前,用户是没有忠诚度的,库迪打出了低价牌,联营商,其他行业玩家不得不跟着打出低价牌,最后的结果就是不进库迪自己的联营商撑不下去,整个行业的中小玩家都面临着出局的境地。
低价换市场,其中的精髓在于用补贴换市场,在时间换空间的过程中,形成品牌复利。这是陆正耀熟悉的那一套互联网打法。但这个打法不适用于模式更重的咖啡行业。
库迪的问题在于,扩张用补贴换来了销量,但还没有走到换来市场的阶段,因此还没能形成稳定的品牌复利。
但真正能够形成复利的,到头来还是品牌、品质、服务。要积累起来这些,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营和大量投入。而持续的大规模烧钱,如今的资本环境并不允许。
今年上半年,与咖啡相关的投融资共11起。这些“被选中的品牌”并不都是单一的咖啡品牌,有的是咖啡机品牌,还有的涉及的是上游原材料产业。其中,投融资金额最大的是获得4.48亿元B轮融资的小咖咖啡,品牌是做咖啡机起家的。
也就说,虽然咖啡赛道有融资,但是都是咖啡相关产业链企业,而非咖啡连锁店。这两年的社融情况一般,资本并不活跃,靠外部融资这条路走的并不顺畅。另外,再考虑到陆正耀当年的“操作”,直到今天中概股的信誉阴霾都还在。所以外部融资的难度并不小。
库迪联营商的困境,或是资本助推、流量玩法无序扩张的产物,但这种野蛮的扩张终究没有结果。
生鲜赛道就是前车之鉴。
2020年,互联网企业纷纷开启社区团购大战,开始惦记着老百姓手里的蔬菜。对此,作日人民日报终于看不下去了,站出来表态:应该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的担当,更多的追求,更多的作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2023年,同样的情景再次出现。头部主播们赚的是盆满钵满,原来是一个工厂养一万个人,现在是1万个工厂养一个主播。工厂、品牌都成了给主播的打工人,主播占据了最顶端,攫取了行业的大头利润。
库迪咖啡们的问题或与此类似。
资本疯狂助推,加剧了行业内卷、甚至现在都成为了内耗。疯狂补贴之下,商家们是赔本赚吆喝,对于原来的咖啡店业态来讲,也是一种冲击,不是靠口味取胜,而是靠资本灌溉。
适度的竞争是好事,可以激发行业创新,让市场更有活力,消费者也能得到更多实惠。而资本助推式的,靠价格战抢夺市场占有率的行为,不是创新,不是鲶鱼,而是内耗,典型的竭泽而渔做法,而非生态良性循环。
当年的互联网巨头们,在社区团购战场上那叫春风得意,后来不得不鸣金收兵,马放南山,还底层老百姓、小商小贩们一个健康的商业环境;
主播们靠着平台流量大杀四方,逼得工厂们越来越难存活,资本助推下的咖啡店加盟模式,最后落得是一地鸡毛。
这些种种乱象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