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墟上建起新家园——记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石塬镇

民生   2025-01-02 21:07   甘肃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2025年元旦前,积石山县石塬镇签订原址重建协议的774户、维修加固协议的587户农户已全部搬迁入住。签订集中安置协议的932户,除货币安置的65户外,810户农户已基本完成集中安置入住。

积石山县石塬镇党委书记李自蛟看到一户户群众搬进新家,忙碌了整整一年的他双眼湿润了。他说:“那场惊心动魄的地震,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毁坏,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

争当为民服务的“践行者”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作为重点受灾乡镇,石塬镇干部迅速响应,在2小时内全部返回单位并投身到抢险救援一线。人人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尽一切努力开展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和群众转移安置。经过高效配合,仅用4个小时便完成了现场搜救,最大程度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开展搜救的同时,石塬镇配合、协调消防、公安等多方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发放棉帐篷、折叠床、棉被棉褥、火炉等生活物资,组织爱心餐饮企业免费为群众提供牛肉面、馒头、方便面等食物,保障了受灾群众有衣穿、有饭吃,不受冻、不挨饿。

经过两天两夜的不懈努力,石塬镇2000余顶帐篷搭建完成,受灾群众在帐篷里生起了炉火,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了受冻挨饿的情况,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有了保障。

石塬镇是地震重灾区。望着一个个村庄支离破碎的惨状和群众渴望的眼神,李自蛟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受灾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石塬镇受灾群众暂时搬进了过渡安置活动板房。石塬镇党委政府领导深知让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温暖安全的新居,是灾后恢复重建最重要的任务。

地震发生后,宋家沟村房屋倒塌24户,受损95户。群众搬进板房安置点,吃住生活倒是没问题,但洗澡成了一件难事。了解到群众的诉求后,村干部向镇政府申请了一个淋浴房。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施工单位加班加点,在板房安置点的旁边,给群众建起一间随时都有热水的淋浴房。

根据辖区内各村村情实际,石塬镇突出发挥各村党员力量,迅速构建“一组四室一站两队三员”的集中安置点管理服务架构,有力保障了安置点受灾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还为全县安置点服务管理提供了样板。

灾后重建中,群众最关注的是住房。对宋家沟村房屋受损严重需要拆除的群众,政府给出了三种安置方式:集中安置、原址重建和货币安置。为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李自蛟专门参加了宋家沟村民协商大会。

“有啥想法就直接讲,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李自蛟敞开心扉说,村民协商大会就是让大家面对面交流,干部才能摸清群众的诉求,作重要决策时不会出现“一刀切”。

地震让肖红坪村村民张进伟的家园支离破碎。如今,他站在新居前,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的笑容。“真没想到,我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感谢党和政府。”张进伟感激地说。

争当赋能发展的“设计师”

新建的石塬镇,一幅乡村振兴的繁荣画卷展现在人们视野里,生态宜居的乡村焕然一新,特色种养殖业蓬勃发展,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

为了让广大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石塬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敢想敢干的表率作用,利用三二家村黄河岸边的土地资源,打造农业产业示范园1处,通过招商引资落地实施总投资10亿元的蛋白菜项目;为肖红坪村引进年产10万吨有机肥厂,与肖红坪村伟凯牧业千头养殖厂紧密合作,形成了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苟家村打造千亩核桃基地……

“2024年,我们在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同时,立足镇情实际,着眼群众增收致富,大力培育特色种植养殖、劳务等富民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石塬镇副镇长王海英说,全镇种植膜侧油菜3000亩、马铃薯1000亩、玉米4605亩。震后圈舍改造311户,帮助群众享受奖补资金1143万元,落实雨露计划261人39.15万元,落实劳务奖补1839人次178.89万元。

石塬镇强化基层治理,促进社会稳定,积极推行“1+N”基层治理网格化体系,立足各村发展实际,积极打造“党建+养殖+种植+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分红效益,增加股民收入,让受灾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积石山发布
关注积石山发布 关心县域社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