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在寻找标准答案,而不是在探索自己的答案。
(PS:很多社会和个人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考试需要标准答案才能得分,人和社会都是复杂体系,就像心理学经济学都有很多派系。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才能不惑,非黑即白在情绪,自洽和社会上都会出问题。)
第二,学习方式是被动式学习。
比如说读书的时候不会手里拿支笔在书上划重点,写感想。更不会拿个本子记笔记。
(PS:很多孩子不预习不主动学习导致老师上课只能讲基础,慢慢主动学习的孩子也会被同质化,等着老师喂,不思考)
第三,在学习上害怕出错,认为出错是学的不好的表现。
(PS:学习不出错就不需要学了,出错是成长的空间,出了错才知道要如何提高哪些地方。但是我们的孩子出错可能意味着排名靠后被批评)
第四,在学习上追求全面发展,弥补短板,而不是围绕自己的擅长学习。
(PS:认识自己是个漫长的课题,进入社会以后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在各种职业中摸索,有的甚至蹉跎一生,其实各种性格特质的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擅长,如果能从事自己喜欢或者能驾驭的事,是种幸福。另外还有个思考,是因为能驾驭才变成了兴趣,还是本来感兴趣才能驾驭的呢?)
第五,缺乏对学习的规划,不擅长管理自己的学习。
(PS:领导力或者精英有个重要特点,就是主动,主动学,主动管理)
第六,习惯了一个人学习,很少跟其他人进行讨论式的学习。
(PS:很多人去国外留学难以适应讨论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方面我们确实要今早改变)
第七,期待老师或者专家提供答案,而不是把老师或者专家作为对话的伙伴。
(PS:还是标准答案思维,其实老师和专家可以是学习的辅助,重要的是自己和知识)
第八,主要是在碎片化学习。
尽管读了一些书,听了一些课,但是呢,没有能够在这些书与书之间。课与课之间建立联系。
(PS:学科原本是没有分科的,而且学科和学科,原理和原理之间是有联系的。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八大智能是相互联系的。比如,一个人的语言智能比较好,他的音乐智能也会比较好。认知神经科学家研究了多元智能中提到的音乐智能、运动智能和情绪智能等在大脑中的处理途径,发现不同智力间的神经通道有很大的相关性,它们在神经基础上有很大的重叠,甚至有类似的神经运作机制。
延伸:没有多元智力,但是有多元的思维方法。与其花大功夫为他定制一种学习风格,不如让他学习多元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强健孩子的大脑。)
第九,学而不用,好像学了很多知识,但工作和生活还是老样子。
(PS:其实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再学习并深度研究是更好的方式,终身学习是一种,全身学习也是,比如把想说的话用英文表达给孩子,不会的现场查。或者被孩子问到飞机如何飞起来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研究,空气动力学啥的。还有孩子喜欢玩的游戏怎么做出来的?会涉及程序知识)
第十,注重结果而非过程。
(PS:享受过程才谈得上生活吧,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推着石头上山的结果是石头会再一次落下,他要怎么继续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