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 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一二•九运动的时代背景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下令不准抵抗,日军很快占领了东北全境,直逼华北。1935年7月6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遵照蒋介石的旨意,签订了屈辱卖国的《何梅协定》。华北局面势如累卵,危在旦夕。1935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殷汝耕等在华北五省搞所谓“自治”,逼迫软弱的国民党政府接受“华北特殊化”。蒋介石政府仍一味坚持其“不准言抗日”的政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妥协退让,让各界爱国人士痛心疾首,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他们为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危亡而日夜忧虑。
一二•九运动的历史经过
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姚依林、郭明秋、黄敬、宋黎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10多所高等院校和中学的数千名学生涌上北平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游行队伍遭到手持大刀、皮鞭、木棍、枪支的国民党军警袭击,30多人被捕,数百人受伤。12月16日,学联再次发动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并实行全市总罢课。
北平学生的两次游行示威,极大地触动了各地学生和各阶层人士。北平学联派出代表到上海等地进行串联活动,争取全国各界的支援。从12月11日开始,天津、保定、太原、西安、济南、杭州、上海、武汉等城市先后爆发学生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各地工人纷纷罢工,上海文化界人士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同时,海外华侨和在外国的留学生团体也发表宣言,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行动。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生运动的成果,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彭涛、黄敬、姚依林、郭明秋、黄华、宋黎等同志研究决定,“利用罢课及寒假这个空隙到农村去,组织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把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发展成抗日救国的人民运动”。
一二·九运动的抗日怒吼,震撼了古都北平,抗日救亡的烈火在全国各地熊熊燃烧起来。从12月11日起,北平全市各大中学校学生联合起来罢课,天津、杭州、上海、南京、成都、重庆等30多个大城市的学生相继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12月18日,全国各地工人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紧急呼吁和号召下举行罢工,支持学生斗争。12月26日,陕甘苏区各界民众举行集会,声援北平和各地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海外华侨也以各种方式支援学生,世界学生联合会也大力声援。一时间,抗日号角响彻神州大地。
一二•九运动的历史影响
一二·九运动为之后的中国青年运动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正确方向就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实现青年学生同共产党结合,并且在运动中实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在一二·九运动中,党的外围组织中的党员、团员和先进分子利用这些外围组织或学生社团,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抗日救国主张,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
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是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必由之路。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虽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军,但光靠学生青年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还需要团结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工农大众。
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在一二·九运动中最突出的是组建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1936年1月,南下扩大宣传团成员约500人从北平出发,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河北农村,通过召开民众大会和座谈会、演抗日话剧、教群众唱救亡歌曲等各种方式,号召民众起来抗日救国。
一二·九运动继承了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一二•九运动的重要意义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
End
责任编辑||刘泽鹏
内容来源||高新历史
审核||王一宁 胡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