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和廉洁是他留给我的最大财富——女儿记忆中的施滉
2019年10月19日,在山东青岛,92岁高龄的中国海洋大学离休干部施琦生老人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施滉唯一的女儿。在施琦生的记忆中,只跟父亲有过两次短暂的相聚,却带给她终生的思念。她曾评价父亲:“节俭和廉洁是他留给我的最大财富。”
施滉出身贫寒,凭着自身努力,17岁就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校。在清华的7年时间里,他勤奋好学,名列前茅,善于思考,反对“食而不化”的学习方法,专注学以致用,提倡刻苦精神,并且身体力行。为了完成学业,他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担任图书馆学生助理,还利用假期到校外当家庭教师来弥补开销。施滉反对娇生惯养的生活,认为“养成奢侈及怠惰的习惯,可以软化志气”,“造不出能任大业的人才”。在实现人生目标上,他视荣华富贵如浮云,怀着“为社会谋福利”的追求和理想,毅然地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并为之艰苦奋斗了一生。
施滉与冀朝鼎等进步同学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的兴亡和民族的命运。为了顺应国内形势发展,他们先后成立了响应和宣传新文化运动的“暑假修业团”(后改为唯真学会),主张政治救国的“超桃”等进步组织,要求会员要言行一致,朝气蓬勃地学习、工作和劳动,抵制当时社会上种种恶劣风气的侵蚀。“超桃”,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十分强调集体主义,在当时清华学生进步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
清华毕业时,施滉写下《对于清华各方面之建言》一文,希望同学们珍惜在校的时间,“把自己培养成为人格高尚的人”“忠于职务,锻炼自己,培养一种为公不为私的精神”“百利于我,有害于公的事不做;百害于我,有利于公的事一定要做”。他还呼吁清华学校的办学方针应使学生注意并研究国情,培养出“能够应付中国环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