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神奇实验室,已在新区孵化16家公司

政务   2024-11-11 09:20   江苏  


《企飞江北》第132期
“研产贯通”策源地
👇

超200位化工材料专家教授
平均3天诞生一张发明专利
这里是我国材料化学工程领域
一支重要科技力量——
南工大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如何让这些专利从“纸上”落到“地上”,让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使命在肩,2021年末,国重实验室“牵手”新区,成立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北创新中心(简称“MCE江北创新中心”),聚焦双碳创新成果,实施有组织的概念验证,帮助科学家创业。


如今,这个中心已经在新区孵化了16家初创公司,累计产值超7000万元,获得首批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南京工业大学)认定,一个“研产贯通”的创新策源地正逐渐形成。




01
背靠“国家队”力量


想要了解MCE江北创新中心,就要先了解其背后的力量——南工大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为江苏省属高校首个获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工大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由3位院士领衔,聚焦膜材料、生物基材料、电池材料等前沿方向攻坚突破,是我国材料化学工程领域公认的“国家队”。

“目前,实验室有200余位专家教授,产出专利1200余件。”在MCE江北创新中心的展厅里,可以看到一面长长的“专利墙”,中心副主任许静介绍,“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平均每3天就会再增加1项专利。”

超200位教授、3天1项专利,这些科技创新成果,该如何走出实验室、成为一个个实用的产品?2021年末,南工大与新区达成合作,共同建设MCE江北创新中心,对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原理、市场、团队等多维度概念验证,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


背靠国重实验室的“国家队”力量,成立后,中心快速组建了一支专业化团队遴选项目,并为其提供可行性分析、团队搭建、投融资等服务,全力推动实验室项目就地转化、落户新区、实现双赢。

“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概念验证来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助力实验室团队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峡谷’。”许静说,“目前,我们正围绕减碳节能系统、负碳功能材料、低碳生物制造三大战略方向进行布局。”


02
从一个项目到一家公司


刚从实验室“出炉”的专利技术、概念想法,在“家门口”就立马得到验证探索,向着市场化方向狂奔。经过两年多建设发展,在MCE江北创新中心,各种“研产贯通”的故事已经展开。



上午十点,走进一楼的车间里,蔚华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正在忙碌着,旁边的展架上,悬挂着一根根状如丝线的“面条”。

询问得知,原来这些“细面”其实是高精度纳滤膜,正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产品,制备完成后不仅可用于传统的饮用水净化、煤化工废水处理,还能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多领域发挥作用。

高精度纳滤膜成品示例

公司研发部主任付正军举例,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原材料,是来自盐中的碳酸锂,以往大家都是采用煅烧、溶剂萃取等方式获得盐湖中的碳酸锂成分。但这种方式成本高、能耗大。

公司核心技术源自南工大孙世鹏教授,团队入驻MCE江北创新中心后,就专注面向不同应用领域开发系列产品。付正军说,“我们研发了一种‘镁锂分离纳滤膜’,专门用来进行盐湖提锂,实践证明,分离性能远超进口产品,目前已经在国内某个盐湖工程上开展中试了。


“从国重实验室到江北创新中心,半个小时车程就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变,特别方便。”付正军说,“期待在这里,探索出更多高精度纳滤膜的可能性,赋能更多产业发展。



放大“实验室”效应,把前沿科技“写”在一个个车间里,蔚华膜的快速发展,其实只是MCE江北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除了国重实验室自身的项目之外,我们还积极对接兄弟高校优质资源、招引龙头企业创新项目落户。”许静说,“就是要用‘组合拳’的方式,全力探索‘研产贯通’新路径。”

据统计,目前,中心已累计完成48个高水平概念验证项目库建设,其中16个项目在新区成长为产业化公司,创造产值超7000万元,更多优质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在孵化中,一个研产贯通的“策源地”已经在这里,形成、放大、向前。




素材来源 | MCE江北创新中心

图/文 | 周琴、高媛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



南京江北新区
南京江北通南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