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凭啥收获世界目光?

时事   2024-12-18 15:03   安徽  
昔日“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今天世界旅游名村。外出工作的人回来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家乡发展。擦亮历史标签,递出世界名片,小岗村的“大包干”精神仍在延续。
12月6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村委会前停满了车辆,他们是来自江苏、浙江、上海等全国各地的游客。
前不久,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了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小岗村赫然在列。这个有着“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之称的村子,“摇身一变”成了世界旅游名村,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游览。
“大包干”带头人现场解说
“没想到,以前吃不饱饭的小村庄,现在因为发展旅游闻名世界。”近日,记者在小岗村,81岁的村民严金昌感叹道。
在小岗村必打卡景点“当年农家”里,一处简易舞台上正在表演本地的凤阳花鼓。作为当年“大包干”18位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有时会受邀在这里给游客讲述当年按下红手印的场景。
“我们那时敲花鼓是为了要饭,为了不饿肚子。现在生活越过越好,花鼓也成了非遗表演,那么多人爱听爱看,我们打心底里高兴。”严金昌边听边笑着说。
小岗村的“当年农家”,因复建40多年前“大包干”按下红手印的场景而得名。旅游旺季,这里一天要接待20多个旅游团。
严金昌本人也是小岗村的一大“景点”,以其名字命名的农家乐饭店时常爆满。来这里的游客,都想亲眼见见这位当年“大包干”的带头人。
2023年,小岗村累计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万元,较2016年增长116%。今年,截至11月底,接待游客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8亿元。
从单一接待到农文旅融合
“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当年农家”……作为知名红色旅游村,现在的小岗村内景点罗布,每天游人如织,其中不乏一些外国游客。
历史原因让小岗村名声在外,但此前这里的旅游业并不算红火。市场经营能力差、产业内生动力不足、流量无法变现,一度是小岗村面临的发展难题。
“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来参观学习的人很多,大多是冲着这里的历史资源来的,但因为缺乏延伸的旅游项目,很多人来了只是走马观花,留不住人。”滁州市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强告诉记者。
蜕变从2016年开始。这一年,小岗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从此,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18年,村党委拿回原本托管经营的旅游公司主导权,由村集体持股51%,成立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让游客对当年“大包干”的场景有更真实深入的体验,2021年,小岗村对“当年人家”重新规划,建设了传统村落区、民宿体验区、农村生活区、农产品展示区、文物本体等多个体验区。
“过去,游客在村里10分钟就转出来了,现在能看花鼓小锣,推独轮车、板车,还能攀爬,能玩好几个小时。”杨永强说,这些年,小岗村的旅游业从最初的单一接待模式,发展到如今集乡村休闲、民宿、研学游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模式。
现在,全村一半人吃上了旅游饭,外出工作的一些人回来了,越来越多年轻人也主动回到家乡发展旅游。
“大包干”精神仍在延续
如果之前问游客,为什么来小岗村,很多人也许会说,是被“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名声吸引来的,或者是怀着对“大包干”历史的好奇来的,但现在他们多了一个回答,即冲着旅游体验来的。
走在村子里,记者看到,路面宽阔整洁,农家菜馆沿街林立,旅行的游客、研学的学生、来往的客商络绎不绝。身处其中,仿佛来到乡村中的都市和都市中的乡村,充满新奇和惊喜。有村民向记者感叹,这些年,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从“几年一变样”到“一年变几样”。
据介绍,随着旅游、培训、民宿、餐饮等服务业发展起来,小岗村村集体经济分红从2017年的每人350元,提高到2023年的每人700元。这些收益的部分金额,每年用于为村民购买新农合、新农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发放教育奖励等,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幸福感极大提高。
多年前按下的红手印,让严金昌不仅获得了历史的关注,还有现实的回馈。严金昌儿子的农家乐近几年不断扩建,生意日益红火,从最初的4张桌子发展到如今可容纳近300人,年毛利润达30万元。
“大包干”18位带头人之一严俊昌的孙女严淑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当年农家”的讲解员。她说,会努力把家乡解说好,让更多人来到这里,了解和喜欢这里。
在“当年农家”,一间昏暗逼仄的农家土房保留着历史样貌,一束阳光透过窄小的窗户,照到低矮的小木桌上,那张按满红手印、起皱泛黄的小小纸张吸引着游客目光。有人饶有兴致地把手指对准纸张上的红手印,轻轻按下去,历史与现实仿佛在这一刻连接起来。
“小岗村‘大包干’的精神还在延续,不过是换了种方式。”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对记者表示,未来村子将以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为契机,擦亮农村改革历史标签,递出世界旅游名村名片。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 陈华 通讯员 施院生

编辑:马珺

推荐阅读


农村“大集”,为什么能火“出圈”?
“45°瞰安徽”行走长江之池州篇
免费试乘!合肥轨道8号线一期来了
安徽首批,立项组建!

安徽日报
主流权威,引领舆论,把握全局,及时发布,关注大事,关切民生, 展示安徽形象,凝聚发展力量。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