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夏,广西北海涠洲岛,一名33岁男子目睹着岸边一排排船员尸体,和被台风拍碎的100多艘船只,心如刀割,他带着哭腔大喊:不能再死人了!谁料,接下来他的举动不仅遭到家人反对,还被村民嘲笑。谁知,30年后,村民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
夕阳斜照,海浪轻拍着涠洲岛东面的堤坝,一位老人缓缓行走在港口边,他的背影略显佝偻,但步伐坚定。
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者叫陈光权,他的眼神中透着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坚韧。
每当有渔民从港口进出,总会向他投去感激的目光,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港口,是陈光权用30年的血汗换来的。
“老陈,又来巡逻了啊?”一位渔民打趣道。
陈光权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习惯了,看看心里踏实。”
话音刚落,一阵风吹过,似乎又将他带回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1986年夏,台风肆虐,涠洲岛东面的海面波涛汹涌,一艘艘渔船在巨浪中摇摇欲坠。陈光权站在岸边,目睹着这一切,心如刀割。
他耳边回响着族人们的哀嚎,眼前浮现出一具具冰冷的尸体。那一刻,他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他要建一个避风港,一个能让渔民们安心归航的地方。
“不能再死人了!”他对着父亲大喊,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我一定要建一个避风港
父亲沉默片刻,最终缓缓开口:“这事难,但总得有人做。”
然而,当陈光权将这个决定告诉妻子时,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你疯了吗?家里地谁种?怎么生活?”
妻子的话像针一样刺痛了他的心,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搬出了家,带着一头牛和一辆改造的牛车,踏上了筑港之路。
村民们看着陈光权的举动,纷纷投来嘲笑的目光:“这人真傻,搬石头填海建港?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样的话语像风一样在岛上流传,但陈光权充耳不闻,他只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一件正确的事。
每天,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海面上时,陈光权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他挥动着手中的铁铲,一铲一铲地将海边的石块搬上牛车,然后再拉到小沟岔处。
那些石块有的重达几百斤,他不得不用铁杵撬动,用肩膀作为支点发力,每一次搬运都像是在与死神搏斗。
“我一定要把这里建成港口!”他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每一次挥铲都像是在向命运宣战。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三年过去了。陈光权用汗水和坚韧筑起了一段堤坝,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
1989年,一场更强的台风席卷而来,将他辛苦建起的堤坝摧毁得无影无踪。
那一刻,他仿佛被抽空了所有的力气,但他没有倒下,而是默默地站了起来,重新开始了他的筑港之路。
可家中接二连三出事,父母先后离世,他建港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妻子说:连米饭都没钱买
为了尽快把港口建好,他一天24小时,只睡4小时的觉,其余时间都在建港,常年累月,身体上有了各种伤痛,而这一切都没有击垮他。
没钱盖房,他就用黄土泥巴,撑起破败的家,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撑起了渔民们的希望。
一次他在搬石块时,脚被轧到了。
“治疗要2000块钱!”医生的话像冰一样冷,但陈光权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转身离开了医院。他知道,那2000块钱可以买很多石块,可以筑更长的堤坝。
村民们被陈光权的坚持所打动,他们开始偶尔过来搭把手。
虽然更多的时候还是陈光权一个人在默默地工作,但每一次看到他那坚定的眼神和不懈的努力,他们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力量。
“老陈,这块石头太大了,我们帮你一起搬吧。”一天,两个路过的军人停下了脚步。
陈光权抬头看了看他们,点了点头:“好,谢谢。”
在众人的帮助下,那块巨石终于被搬到了堤坝上。那一刻,陈光权仿佛看到了曙光
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陈光权累计搬运了200多万块石头,累死了20多头牛,最终成功建成长约300多米的避风港,能够容纳100多艘渔船
“马拉港”终于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那一刻,他仿佛听到了渔民们的欢呼声,看到了他们安心归航的笑容。
然而,这30年的付出也让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牙齿陆续落光,右手无名指被压断,身体也日渐消瘦。
但他从不后悔,因为他知道,这个港口是他用生命换来的,是渔民们的生命线。
如今,每当有渔民从港口进出时,都会向陈光权投去感激的目光。
他们知道,没有这个港口,就没有他们的今天。而陈光权只是淡淡地笑着,默默地巡逻着堤坝,修补着每一个可能存在的漏洞。
“大伙平时安全顺利进出港口,我就很开心了。”他的话语简单而质朴,却透露出他对渔民们深深的关爱和责任感。
陈光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渔民们筑起了一个生命的港湾。
他的故事像一首激昂的歌,在涠洲岛上空回荡着,激励着每一个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
他,就是马拉港之魂陈光权,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愚公移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