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西景德镇,一位81岁没念过书的老太太,不顾家人反对,变卖全部家产,用了5年,先后拿出近3000万,建造了一座陶瓷宫,还欠了一身债。谁料,建成后,她的一个决定,让人无比动容
老太太叫余二妹,1930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
然而,就在81岁时,她不惜和家人闹翻,干了一件“大事。”
2009年,余二妹到天津出差,她看到一座由陶瓷建的房子,她惊到了。一辈子与瓷器打交道,从未建过这样的房子,太震憾,也太不可思议了。
那天夜里,她翻来覆去出睡不着,脑海中全是瓷房子。
她心想,她生在景德镇,这里作为瓷器之都,却没有一个能展示瓷器的建筑物,那又能给下一辈留下什么呢?
想到这,她心中有了决定,作为景德镇人,她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座瓷器宫殿。
这可是一件大事,要人脉、要钱脉来运作,一个人干肯定是不行。
其实,说到人脉、钱脉,她其实积累了一些。
作为景德镇人,基本上都有制瓷手艺,他们就靠这个手艺养家糊口。
余二妹也一样,她自幼耳濡目染,跟着家人后面也多少会一些瓷器活。
舅舅有间瓷器作坊,由于她机灵,十来岁就在作坊里打杂
她勤于用功,她不嫌脏不嫌累,各种活她都干,几年后,她就对制陶瓷的各种工艺了然于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了手艺也就意味着未来有一碗饭吃。
解放后,余二妹的手艺活派上了大用场。她进厂当了一名工厂,由于她对陶瓷工艺的程序了然于心,她便参与了产品开发,后又承担产品销售的工作。
80年代末,随着改 革的春风,很多外国人纷纷来到景德镇,看着外国人对陶瓷的喜爱,余二妹看到了商机,
她决定下海办工厂,远销海内外。
由于多年积累的经验,她的陶瓷制品,不仅质量好,还技艺精湛,很快在海外市场有了一席之地,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地区。
也因此,余二妹赚回了第一桶金,慢慢的,她的财富积累的越来越多,但她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流水线的生产代替了手工,传统技艺也在慢慢消失了,质量也大不如传统手艺。
传统手艺人渐渐消失,也就意味着传承人在消失。
之后,她干了一件事,开始寻找传统工艺的传承人,进行古法制瓷。
果然,她这次又做对了,古法工艺深受消费者好评,她又打响了这一枪,名气越来越大。
虽然她有了钱和名,可她还是很朴素,无论衣着吃喝,她都很节俭。
几十年间,她不仅把瓷器厂经营得风声水起,还收藏了近6万件各种风格的精品瓷器。
这不,她又到天津考察,发现了瓷房子,这座瓷房子是座百年法式洋楼,满墙都是瓷器,她心潮澎湃,有了自己的打算一一建一座瓷器宫殿,也开启了她不一样的晚年生活。
说干就干,回家后,她就行动,拿出自己身上的所有积蓄,总共有2000多万,准备在瓷器之乡的源头新平村,打造她心中的梦。
首先,找人设计,再去修改施工图纸细节。
然而,修建瓷宫,并非一帆风顺,不仅遭到家人的反对,儿女们都认为这老太太是疯了,他们非常不理解。
一把年纪了,过一个安稳的晚年不好吗,偏要折腾。
周边人也明里暗里的嘲讽她。
然而,面对这些,她全然不顾,既然认定的事,那么她就去干,她还搬进了工地旁的茅草屋居住。
没人支持她,作为一个80岁的老人,她走的每一步都很难,她只能亲力亲为,多少个夜晚,她都是泪流满面。
经费是个大问题,前期的钱全都用光了,怎么办,只有卖房子了,还东拼西凑去借钱。
她平时省吃俭用,种自己吃的菜,连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买,只为所有的钱,都用在建筑陶瓷宫
这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终于,5年后,一座耗资3000万元,1200平方米,3层高的陶瓷宫屹立在大众眼前
它的造型,外观,以及馆内陈设,让人震撼,不仅有4大名著,还有历史典故,外墙上是她珍藏的那6万件瓷器。
2016年10月 陶瓷宫正式面世,吸引了很多游客,人们不禁惊呆了,更不相信这是一位80多岁老人所为,那要付出多少精力。
儿女们更是惭愧不已,他们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然而,余二妹接下来又做了一个决定:把整个陶瓷宫交给国家。
她深情地说:“构建这座瓷宫,对我而言,是心愿的圆满,而对养育我的景德镇,则是一份留给后人的纪念,期许后代能将陶瓷文化薪火相传。”
2024年6月,93岁的余二妹老人安详离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心仍牵挂着那座已被评为国家级文化景区的陶瓷宫。
她留下遗愿:“我与陶瓷结缘一生,待我离去,请将我安葬于陶瓷宫对面的山丘上。”
余二妹,这位与陶瓷相伴七十余载的老者,始终坚守初心,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陶瓷事业。
在她80岁高龄时,她毅然决然地将毕生积累的财富全部投入到陶瓷宫的建设之中,并慷慨地将其无偿捐献给国家,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份珍贵无比的陶瓷文化遗产,令人肃然起敬!
余二妹的名字,正如她所亲手缔造的陶瓷宫一般,将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被世代传颂与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