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屯垦重镇石河子

政务   2024-11-10 20:03   新疆  



“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石河子坐落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天山中段支脉北阳山北麓,北疆第一大河玛纳斯河的西岸,因所傍河流干涸、河底石头裸露而得名。历史上,这里不仅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也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交通衢地,更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在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历史上中央政府对石河子地区的治理

秦汉之际,乌孙游牧政权控制了天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石河子位于其辖地的东境。西汉中央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以后,“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局动荡,柔然和高车等游牧势力活跃于此。北周时期,突厥叶护室点密管辖此地。隋朝时期,石河子归属于西突厥的统治之下。

唐朝初年,中央政权统一西域,逐渐强化对西域的治理。648年,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降附于唐朝,石河子连同西突厥所治大片疆土归属于唐。651年,阿史那贺鲁谋反叛唐。唐将苏定方痛击阿史那贺鲁,并于658年彻底平定叛乱,石河子复归于唐朝管辖。中央政府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包括天山以北在内的广大西域地区。武周时期,北庭都护府于今石河子一带置镇城镇,派遣军民在此屯驻。唐玄宗天宝年间,为进一步加强天山北麓军防,析北庭都护府轮台县置清海军于此,同时改镇城镇为清海镇。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清海军,在(庭)州西七百里。旧名镇城镇,天宝中,改名清海军。”

宋元之际,西域局势动荡,政权更迭频繁,西辽、察合台等相继统辖天山以北地区。元朝曾先后设置宣慰司和北庭都元帅府管辖天山北路事务。明朝时期,石河子属蒙兀儿汗国。15世纪前期,卫拉特部逐渐控制准噶尔盆地,石河子一带成为其下辖的一处游牧区。清朝统一西域以后,天山北路成为其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1778年,清政府在玛纳斯河东岸设置绥来县,石河子发展成为绥来县城西约30里的一个乡镇。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对省辖各县的乡村统一编制,石河子被划归绥来县西乡下辖的石河子庄。据《新疆图志》记载:“(石河子)汉、回铺户五十余家,回民礼拜寺一处。附近村庄相属,为绥邑第一乡镇。”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

多元治理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早在史前时期,石河子一带就成为不同文化汇聚交流之地。考古人员在玛纳斯河畔十户窑村清理出土120余座墓葬,遗存年代跨越青铜、早期铁器和唐朝等三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出土的女性装饰物——臂钏,其开合式的设计以及旋转锥形装饰具有鲜明的青铜时代安德罗诺沃文化(分布于西伯利亚及中亚地区)特征。这说明石河子一带自远古时起就是人类多元文明的交汇之地。不同的历史时期,石河子一带先后处于乌孙、突厥、唐朝、西辽、察合台、元朝、清朝等政权的统治或影响之下,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此地得以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在此催生出璀璨而丰富的多元文化,这里一度成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要衢。

中央统辖强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的屯垦政策,不但促进了新疆的稳定发展,还使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到了相当高度。西汉时期,中央政权为了应对西北边疆经略中用兵与军需问题,开始在新疆践行“屯田戍边”之策,“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这一政策为历代沿袭和发扬。石河子一带大概于唐、清两代成为中央政权主导的屯垦开发重地。大量屯户进入石河子,带去了铁犁铧、牛耕以及灌溉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与各民族在经济活动中相互协作、互通有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由此得到深化。

贸易往来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石河子是古代丝绸之路北道的关键节点,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中转站。石河子在唐朝时地处北道交通要冲,是清海镇的治所。清代,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服务北道交通往来的补给要地,无数的商队、使者、军卒经此东去西往。中原的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与西域的珠宝、香料、马匹等在此完成了空间上的交换,极大地丰富了东西方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与心心相通。

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战略要地

自汉代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西域的战略地位,通过设立行政机构、推行屯垦戍边政策,将石河子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体系。石河子历经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元朝别失八里等处宣慰司,以及清朝伊犁将军等中央政权的管辖。这种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相结合、军事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既确保了中央对西域的有效控制,又充分调动了当地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治理、保持边疆稳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格局的形成。

在军事防御方面,石河子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一座清代所建的烽火台——山丹湖烽火台。这座烽火台呈覆斗形,高3.5米,由黄土夯筑而成。根据2014年出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清代烽火台的分布线路共有三条:北线烽火台的走向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北道基本吻合,而石河子境内的山丹湖烽火台是这条道路的重要节点。这座烽火台不仅体现了石河子在交通和军事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彰显了这一地区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边疆稳定所构筑的重要防线。

在抗击外敌入侵方面,包括石河子地区在内的新疆各民族展现出忠诚勇敢的爱国精神。1870年,阿古柏率浩罕军侵占乌鲁木齐后,又袭取玛纳斯河东西一线。当地民众在首领赵兴体等人组织下成立民团,在北沙山子(今莫索湾)修筑城堡多座,边耕边防,长期与入侵之敌进行斗争,其活动范围以西营城(今石河子境内)为中心,东起马桥子城(今呼图壁芳草湖),西至小拐一带,与其他几支民团组成了一道共御外敌入侵的牢固防线。赵兴体所部虽为民团性质的地方武装,但在驻疆清军几度惨败溃散、玛纳斯河流域几乎没有常驻官军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屯垦练兵前后10余载,成为当地抵御外侵、保卫家园的一支主力军。1876年,他们配合入疆剿匪的左宗棠部一举收复了玛纳斯县城。这一壮举彰显了石河子各族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一心的爱国精神,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学习时报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石河子零距离


编辑:李亚楠

编审:焦亚峰  刘伟

欢迎来稿,投稿邮箱:shzrmtzx@163.com-

石河子零距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5120219906 介绍石河子,我最全面;说明石河子,我最深刻;解读石河子,我最权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