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重庆籍红军将领被毛泽东称赞“是一个好干部”

政务   2025-01-11 20:01   重庆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1月11日,“风正巴渝”推出的“巴渝家风”专栏,首期以《这个重庆籍红军将领被毛泽东称赞“是一个好干部”》为题,介绍了原红四军军长王良的家风故事。


节俭孝悌守家训  修身磨砺带铁军



王良,原名王化赅,字傅良,1905年8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綦江县(今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一个小商业主家庭。1926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王良参加三湾改编。1928年8月,王良率红三十一团一营一连参加黄洋界保卫战,创造红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四军军长。同年6月13日,其率红四军奉命回师赣南根据地途中,经福建省武平县大禾圩时遭敌匪袭击,不幸壮烈牺牲。毛泽东称赞“王良是一个好干部”;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就提到王良“英勇善战、屡建功绩”。


王良的一生,深受当地“綦风士气”古训以及《王氏宗祠族训》的熏陶与影响。“拯民于水火”“爱国、孝友、勤学、崇俭”的古训、族训理念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王良在追求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和崇高的品质。


在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东部的凤冠山上,有一块浑然天成的巨石叫凤冠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时任綦江知县的刘宪亲笔题写“凤冠石”,刻在这块巨石上。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綦江名士王元年等又在此刻下“綦风士气”四个苍健遒劲的大字,蕴含着美好的期许:要以凤冠石为风骨,为人任事,正身率道,崇公忘私,行义高远。



綦江凤冠山


此后,凤冠山就成为綦江文人学士敬仰之地,“綦风士气”也一直激励着綦江有志之士。受此气节影响,多年后,凤冠山下走出了一位理想信念坚定、骁勇善战的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的著名将领——王良。



王良故居旧照


王良出生于凤冠山下的永城镇中华村三槐坝的一个四合院。他家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小商业主家庭。


走进王良同志故居,位于堂屋正中的“槐堂世瑞”牌匾显得格外大气庄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氏家族的繁盛。


家族昌盛,往往与其家风也密不可分。永城王良家族《王氏宗祠族训》主要有四条,即“爱国、孝友、勤学、崇俭”。


王氏宗祠族训


受“綦风士气”和家风家训熏陶,王良自始至终践行着“愿吾族众,言行悉以国家为前提,凡有利于国者,当竭力以行,于国家有贡献”“国之本在家”,书写了他许党报国的光辉一生。


王氏族谱、族训


王氏《家政遗规》中要求族中子弟“廉以养心,介然不贪。富厚利禄,欲之何堪。”强调族中子弟应廉洁自律,远离贪欲。王良始终坚守着这一族训。1927年,农历正月十八日,正在黄埔军校求学的王良写信给父亲要150元,信中说明原由:“男实禀大人,此项费用并非无辜滥用。因男将升入骑科,由骑科卒业后一定担任至少二三年之教育。”1929年,毛泽东在闽西永定县送给了王良一双胶鞋,王良非常爱惜,补了又补、缝了又缝。1932年5月,红四军攻下漳州后,缴获了大批物资,给东征军的战士每个人10块大洋和一双胶鞋。后勤的同志按照要求,给王良送来了10块大洋和一双新胶鞋,王良只收了两块大洋。他曾对罗瑞卿说:“我这双胶鞋补好了,能穿。我们还有8万穿着草鞋行军打仗的红军战士。”


王氏《家政遗规》中载:“一凡族中老幼尊卑,应安分守己,毋得以尊长自恃,而欺凌卑幼。毋得以卑幼骄傲,而妄逆尊长。”王良也深受孝悌家风的影响。他在习作《孝悌为人之本》中强调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做人的根本。他关心父母,1927年,农历正月十八日,王良写给父亲的信中道:“大人对于饭食一道宜从事改良,平时应多食牛羊肉、豆腐、牛乳等类,不可过于节省。”对于弟妹的成长,他也表现出深深的关心,在黄埔军校时写给家人的信中道“省二师女师校,完全是国家主义之机关。学校此种主义借‘内除国贼、外抗强权’之美名,以欺骗现在一般封建思想深刻之男女青年……以救国为名谋钱为实。还有他们所讲之‘内除国贼、外抗强权’,与一般革命者所想之‘国贼’‘强权’完全相反。望大人务要向四妹说明,以免误入歧党。”

王良遵从“勤学”族训,非常重视自身学习。他深知,只有通过求学才能开启智慧、增长见识。在习作《求学为造就自身能力》中,他写到:为造就自身能力,非求学不可!只有求学,才能“开其智识”“启其聪明”。同时,还必须“日求其学(天天不断的学)”,才能“开其聪明、长其智识”,强调了求学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造就自身能力的必由之路。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探索真理的关键途径。每逢寒暑假,王良都会深入乡村农田、徒步盐马古道、走进商户店铺,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探究“耕者无田、劳者无收”的社会问题根源。


在渝求学时期,王良深受旅渝同乡邹进贤“中国在我们肩上”及“中国的责任在我们青年身上”等理念的启发,开始深入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热衷于阅读《开路先锋》、《向导》及《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这些书籍如同开启新思想的钥匙,引领他走向革命的道路。王良与叔父王奇岳感情深厚,后者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工农翻身做主人的景象,都深深影响了王良。王奇岳曾对妻子坦言,王良已受其影响投身于革命事业。王良也在1927年正月的两封家书中,提及俄国是“扶助弱小民族之国”、革命军为“救国救民之师”“民众之师”,流露出对革命的向往与支持。


王良坚信“国之本在家”,志在报国、造福人民。针对当时綦江“兵如梳,匪如篦,团阀尤如刀刀剃”的现状,王良喊出“大丈夫生斯世,出则为国家黎民造福,处则为乡党州里垂休者”的时代最强音。1929年初,为了粉碎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王良任红四军第一纵队一支队队长,随红四军主力行动。在广昌,一支队没收了地主兼商人的资本部分,作为支队长的王良因此受到了停职反省的处罚。毛泽东对王良说:“你们犯了错误,改了,就继续干。”王良认真反省,改正错误,严肃纪律。从此,王良治军严明,每到一处,秋毫无犯,深得民众拥护。在闽西作战期间,闽西人民热情称誉王良任支队长的红一支队为“王良支队”。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四军军长,王良率领的红四军也被称之为“铁四军”。


王良遗作及家书原稿


在求学过程中,王良逐渐沉淀形成自己的思想主张,也是对王氏家风最好的注解。在他的遗作中,他主张以民为本,顺应民心和民意,坚决反对残害和虐待民众的政策。他在《国文》集的习作开篇就明确提出“民之安危,君主所系;民之祸福,君主所定”,并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本,勿违民心”,实施“省刑法、轻税赋、减征调、培民俗、视民如子”等观点。这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王氏族人以及当代党员干部。


王良故居和王良同志纪念馆已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王良优良的家风家训以及遗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忠诚,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和大爱,我们要继续传承发扬,从中汲取“养分”,赓续革命前辈的好家风好传统,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专家之言


传承家风的壮美阐释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副教授 邓龙建


“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红四军骁将王良,幼承“三槐王氏”家风,勤、俭、孝、廉自小就成为了他人生修养的一部分,国强、民富成为了他内心的追求。他自小受革命先驱、叔父王奇岳影响,立志改良社会。青年时期,他“从糊涂转向明白”,毅然弃笔从戎、投身革命,寻求一条最契合自己人生理想的道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下,他坚守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驰骋赣南闽西,直至为中国革命胜利献出年轻的生命!生亦永丰、死亦永隆。这是对传承家风和追求理想的壮美阐释。

人文地理



方位:


王良故居坐落于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2021年6月,在王良故居原址旁,王良同志纪念馆开馆。




历史:


綦江,古称南州,唐武德二年置,天宝初改南川郡乾元初复置,属江南道黔州都督府。



名人:


綦江这块红色的土地,众多革命先辈曾经生活和战斗于此:有毛主席称赞为“一个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赞扬“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红四军军长王良,周总理赞誉为“霍氏三杰”的霍锟镛、霍步青、霍栗如,杨尚昆称许为革命启蒙老师的邹进贤,中国工人运动先驱王奇岳等。



风景


綦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农民版画之乡”,有建场2200余年的“川东第一山水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东溪古镇。境内还有古剑山、国家地质公园老瀛山2个4A级景区,东溪、郭扶、中峰、石壕4个国家级、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古剑山、横山、高庙坝3个市级旅游度假区等。



总编辑:孙 萍
值班编委:张宗祥
编审:王 旻
编辑:龚小芹

校对:靳 力

来源:风正巴渝

綦江人都在看  


尹国喜郭小萍会见索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郎光辉一行
綦!江!下!雪!啦!(这次是真的)
綦江过年哪里可以放火炮儿?看这里→
代表委员风采丨区人大代表龚华炯:全力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代表委员风采丨区政协委员李国全:反映群众愿望 不负委员担当
綦江中小学寒假时间确定!这件事要注意→

      

如您有新闻线索请拨打 023-87265555
经宣热线请拨打 023-85892258 


 

綦江发布
綦江发布是由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宣传部(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是集新闻发布、信息公开、公益服务及形象展示于一体的政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