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蓝海:浙江低空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文摘   2024-11-23 08:50   福建  
👇关注,右上菜单栏···键,设为星标
■ 低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021年,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众多省份也在各自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低空经济发展作出明确部署,“低空经济”一时间火遍全国,成为各地竞相追逐的新赛道。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5000亿元,同比增长34%,乐观预计到2026年,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

浙江较早便开始布局发展低空经济,在无人机产业发展、集群打造、应用场景探索、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无人机产业方面,浙江在大中型无人机领域具有全国领先优势,引进了航天彩虹和北航长鹰两个军用无人机生产基地,是仅次于四川的军用无人机生产大省。集群打造方面,拥有杭州钱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平台、台州空天产业平台2个航空航天领域“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德清、建德、新昌万丰等特色小镇,集聚了万丰奥威、中航通飞、迅蚁科技、航天彩虹等一批龙头企业。应用场景探索方面,早在2019年,迅蚁科技就拿到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编号为“0001”的首张城市场景无人机物流运行牌照,目前已在全国23个城市开辟常态化航线,飞行里程超80万公里,杭州入选全国首批13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横店“航空+影视+旅游”入选全国交旅融合十佳案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省已投用通用机场25座,拥有无人机起降点312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4.2个,居全国省(区)首位。
■ 浙江低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浙江低空经济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空域资源限制、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还未显现、消费市场尚未完全激活等问题短板,制约了浙江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空域资源制约发展。目前,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尝试主要集中在湖南、四川、海南、江西、安徽等试点省份,湖南全省实行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在空域划分标准、空域改革法制条例等方面取得了全国领先的成果。四川在空域网格化管理和空间协同方面进行了示范,已经实现了由“审批制”转变为“报备制”,只需起飞前1小时报备,成都淮州机场获批划设全国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海南发布了全国首张省域无人驾驶航空器试飞空域图,实现微型无人机、轻型无人机适飞空域面积分别达到35127平方公里和34775平方公里,在全国率先建设完成首个覆盖省级区域的低空空域空管服务保障示范区。浙江作为试点名单以外的省份,目前空域开发面积小,实行的还是“审批制”,且审批周期长,对低空经济发展的制约较大。

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目前,上海、安徽、江苏等长三角地区省市均单独印发了低空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或行动方案,浙江今年7月出台《关于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 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若干意见》,并未单独出台低空经济相关文件,政策针对性略显不足。此外,广东不仅出台了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圳还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相较之下,浙江在低空经济法规政策、运行管理规则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相对滞后。

产业集群规模还未形成。浙江低空经济虽起步较早,但发展至今,产业规模、头部企业、产业生态方面相较上海、江苏、安徽、广东等地还存在一定差距。产业平台方面,安徽芜湖航空产业园产值已达400亿元,江苏苏州拥有低空经济先导产业园7个,新胜里、昆山花桥低空经济产业园等产值均超百亿,而浙江仅有台州空天产业平台产值为百亿级,钱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平台、德清通航小镇、建德通航小镇等平台低空经济产值规模还较小、能级也较弱。无人机方面,2023年,浙江无人机产值仅25亿元,远远落后于深圳市960亿元产值;无人机领域上市企业仅11家,低于广东(25家);浙江无人机产业还集中在军用无人机制造、空天卫星互联网、计量测试等上中游,零部件装备采购等均在省外,场景开发、运营销售、各类衍生服务等下游环节还未发展起来,反观广东深圳已经拥有了一条较为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集聚了超1500多家企业;浙江龙头企业航天彩虹、北航长鹰无人机及相关产品营业收入分别为28.66亿元和16.7亿元,远低于深圳大疆500亿元的营收水平。eVTOL方面,浙江起步和布局偏慢,整机企业数量较少,且尚未形成有效产量,而上海已形成了eVTOL产业集群,集聚了包括峰飞航空、时的科技、沃兰特航空和御风未来等在内的全国50%eVTOL头部创新企业。

创新引领能力不够。近年来,浙江虽已引进了一批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机构,但数量偏少,根据产业通相关数据,浙江拥有低空经济领域省级及以上研究机构39家,远远落后于江苏(66家)、广东(60家),且省内高校无航空类A级学科。科研创新及标志性成果不太突出,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低空经济创新资源聚集TOP50城市的专利有效量共有39307件,北京、深圳、南京、广州、成都、西安排名靠前,浙江没有城市进入前五。

消费潜力尚未完全激活。目前,浙江低空产业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应用场景的商业化之路还未完全走通。通用机场运营和短途运输市场对补助补贴依赖性较大,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普遍处于亏损运营状态。新兴消费市场还未突破,低空培训、驾驶体验、跳伞运动等应用场景市场规模较小,营收水平不及预期,无人机虽在快递物流等方面的应用已有一定的有益探索,但“无人机+”距离大规模、多场景开发、形成稳定盈利模式还有较大差距。

■ 浙江低空经济发展的路径建议

面向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基础、短板,浙江低空经济加快发展须从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培育发展、应用场景拓展、科技创新、人才供给、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探寻切实可行的路径。

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扫清低空经济发展障碍。低空经济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且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体制机制方面改革创新尤为重要。一是理顺低空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由综合管理部门牵头,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工作合力,及时研究解决低空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和问题。二是建立完善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加强与国家空域管理部门、民航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更多的空域使用权,同时着力盘活低空空域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三是建立完善低空经济领域法规标准体系,加快编制出台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四是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鼓励产业资本“投早、投小、投新”,发展耐心资本。五是建立完善决策咨询机制,组建由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专家委员会,加大力度建设本土智库机构,提供低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决策支持和咨询服务。六是加快构建低空经济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委托第三方开展评估评价,为科学、合理决策提供支撑。七是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谋划开展低空经济试点,探索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发展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全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产业,提升低空经济核心竞争力。低空产业是低空经济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低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是深化产业链研究,摸清浙江低空经济家底,结合全省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统筹布局,绘制形成产业链鱼骨图、区域布局图、产业链招商图,避免“一哄而上”的无序发展。二是加强与国内外头部企业对接和与长三角地区的联动协作,以无人机、eVTOL整机项目为重点,招引生产制造、整机集成、操控培训、运营服务、衍生服务等上下游企业来浙发展,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三是培育企业梯队,支持万丰奥威、中航通飞、迅蚁科技、航天彩虹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养一批专注低空经济细分领域、创新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四是将低空经济纳入“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推进,推动重点企业和新增项目在台州、杭州钱塘新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以及德清、建德、新昌万丰等特色小镇集聚发展,加快打造资源集聚、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五是充分发挥浙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推动与低空产业在飞控系统、动力系统、任务载荷、无人机管控平台、低空反制系统等领域融合发展。

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激活低空经济内生动力。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以需求为导向,拓展应用场景,方能驱动低空经济各环节发展,有效破解“造血”难题。一是深化“无人机+”示范应用,积极发展“无人机+物流”,在四大都市圈城区发展城市即时配送,在城际之间、城乡之间以及海岛、山区、乡村等传统交通方式不便地区发展跨区域配送;推广城市消防、城市治堵、治安巡逻、国土测绘、水务监测、环境监测、岸线巡逻等“无人机+城市治理”应用场景;聚焦海上救援、搜寻搜救、医疗救护、应急通信、应急指挥等领域,扩大“无人机+应急救援”应用范围,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二是以四大都市圈为重点区域,开展eVTOL“空中的士”的示范应用,逐步探索在机场、客运中心、高铁站、核心商务区等开展飞行联程接驳,培育短途飞行、公务飞行、商务出行、空中摆渡、私人包机等载人空中交通新业态。三是顺应民众消费升级趋势,发展“低空+文旅+体育+研学”消费新业态,培育省内外低空旅游精品航线,打造低空旅游“爆款产品”,发展无人机竞速等低空飞行赛事,开发参观交流、飞行课程、模拟驾驶、文创周边等丰富多彩的研学消费产品。

建设完善低空新基建,夯实低空经济发展基础。基础设施是各类低空经济活动重要支撑,对于解决“飞得起”和“落得下”问题至关重要。一是统筹布局低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全省通用机场建设,完善现有通用机场功能,提供起降、停放、维修、培训、托管等功能,在医院、市民广场、体育场馆等重点区域布局建设eVTOL、无人机等航空器的起降、备降、停放、充电设施,建设航空器运行基地、测试场、后勤保障基地等基础设施,鼓励有条件的新建住宅与商业楼宇预留低空基础设施。二是聚焦满足有人机、无人机、eVTOL常态化运营及试验飞行需求,以三维空中地图、城市信息模型(CIM)等为基础,建设低空数字孪生系统,规划布局“分区分层、线面结合、灵活可靠”的低空航路航线。三是利用5G/6G网络、北斗、低轨卫星、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建设低空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和情报设施,打造全省低空智能航空监管和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建设智能调度、动态监测、实时情报服务等为一体的飞行服务系统。


    精彩推文
    推荐阅读



    ············推荐关注············
    声      明:原创文章,欢迎联系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源飞行邦;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本平台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飞行邦
    飞行邦:见证和洞察航空业的发展。飞行邦于2016年4月28日由刘嘉芳先生在福建省创办,致力于分享有料、有趣的航空资讯、知识、评论和数据!合作联系:0595-2666001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