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治理是我国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厦门城中村现有居住人口227万,超过全市人口三分之一,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如何让这些来厦打拼奋斗的人们,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
近期,《厦视新闻》推出专栏报道《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记者从近两年启动现代化治理的71个城中村中,选取25个比较成熟的精品样板城中村,蹲点一线调研采访,聚焦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深度展现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厦门实践。
思明区东山社 东坪山社
“刷新”城中村颜值
打造城市山海生态景区
东坪山片区包括东山社、东坪山社两个相邻的自然村落,有着1000多名户籍人口。几年前,这两个城中村还是违建林立、杂乱无序、开发低效的景象。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两个城中村经过治理打造,实现了“华丽变身”。
新闻报道↓
在东坪山,一辆红色的公交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向上行驶,穿梭在绿意葱茏间。这条2020年开通的东坪山客运专线,为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曾经,东山社由于无序开发,环境脏乱差,水电常常供应不上,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整洁通畅的道路和规范有序的院落,改造后的水电基础设施让大家生活无忧。
拆违、补绿、人居环境整治,是东山社开启城中村治理的第一步。去年,莲前街道成立东山社东坪山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驻村工作组,通过党建引领、支部带村,凝聚村民力量,共同推动村庄治理。
环境脏乱差,工作组便着手整治强弱电管线、池塘水系,提升村容村貌;村民不理解,社区干部便走进村民家中宣传引导,倾听村民心声;公共空间不足,党员便带头整改房前屋后让出空地,用真心换取放心。
城中村颜值“刷新”了,如何做好维护呢?在市住建局指导下,莲前街道建立了“大物业”管理机制,逐步解决城中村管理碎片化、交叉化问题。
如今,东坪山山海交融、移步异景,东山水库、山海健康步道、梅海花台都成为了厦门旅游的新名片。
片区还充分发掘林地、耕地等资源优势,正规划打造观光农业、户外团建、山地越野赛等项目,探索文旅发展新路径。
莲前街道东山社东坪山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陈林
在岛内耕地是比较少见的,我们东坪山拥有的两三百亩耕地,我们就可以去策划农耕研学、生态农业等等这种项目。除此之外,我们也是想挖掘在地的非遗文化,在山上策划一些文化艺术产业落地,来扩大我们东坪山的影响力,进一步带动村民的增收,真正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
湖里区马垅社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齐心打造美好家园
地处工业集中区的湖里区殿前街道马垅社是很多来厦务工人员的落脚点,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这里启动了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如何在城中村“焕新”的同时继续保留烟火气?马垅社走出了一条“政府有效引导,居民自主管理”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之路,社区居民从“局外人”转为“主人翁”,共同打造美好家园。
新闻报道↓
马垅社有便捷的交通,地铁1号线和3号线在这里交汇,这里也有相对低廉的租房价格,因此受到来厦打拼的外乡人和上班族的热捧。
但随着居住人口越来越多,路面不平整、污水横流、摊贩卫生管理不足等问题,深深困扰着马垅社居民,城中村提升改造提上了日程。
去年,马垅社启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在道路“白改黑”、天空“无线美”的基础上,马垅社的这条小吃街设置了摊规点,打造成美食一条街。 每个摊位贴着的信息登记公示卡,让商家的卫生安全情况一目了然。
这样简单的变化不仅给马垅带来了烟火气,还更好地解决了这里的租客、住户的就餐问题。居民的消费体验大大提升,商家也拥有了更稳定的经营环境。
经过改造后,马垅社打通堵点、轻装上阵,梳理修建完成环村车行道、环村步行道;同时拆除100多处违章搭盖、近300处铁皮雨披,为城中村各项基础设施改造提供更多可能。
道路通畅了,如何利用有限空间为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呢?曾经,停车难、“花式”占位导致汽车刮擦是马垅社一直难以解决的一道难题。
为此,街道、社区多方征询居民群众意见,居民小组经过研讨,决定自筹资金1300万元,建设了一个可提供135个车位的马垅社停车楼。
如今,干净、整洁、有序的马垅,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在这里安家,五湖四海的邻居齐聚马垅,共同为城中村治理出力。
湖里区殿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李勇辉
我们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每一步,都时刻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打造什么,改造提升什么从而提升整个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集美区叶厝社区
从“要我改”到“我想改”
叶厝社区改出新思路
在集美区侨英街道叶厝社区,一起来看看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叶厝居民如何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实现从“要我改”到“我想改”的思想转变,社区又是如何探寻从“改得好”到“管得好”,从“改面子”到“强里子”的转型升级。
新闻报道↓
从“要我改”到“我想改”社区改出新思路
带着建设方案上门,挨家挨户听居民诉求。叶厝社区从居民角度出发,帮大家算好治理前后的“经济账”,这也让越来越多居民从观望质疑的心态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
记者 方豪腾
两侧的违章建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红砖斜瓦的现代建筑和崭新的公共服务点。如今的侨英路上,停车场、社会治理中心等服务网点依次排开,商业业态也都应有尽有,在环境提升的同时,附近居民的15分钟便利生活圈也在悄然形成。
经过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叶厝社区拆除临时建筑、违章搭建约1.6万平方米,清理土地超3万平方米,强弱电缆线全面落地,超3公里的道路完成路面“白改黑”,35栋居民裸房完成整治,新设置的3处临时停车场也为社区增加465个停车位......旧貌换新颜,叶厝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持续加码。
从“改得好”到“管得好” 城中村“智”理有方
如果说完成基础设施改造是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初级版本,那么从“改得好”到“管得好”,就是叶厝社区在治理上的再次迭代。
依托市、区两级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叶厝社区率先全市接入传感器感知设备,从智慧感知、智慧管理、智慧近邻三个方面创新探索,打造城中村治理智慧平台。
集美区侨英街道叶厝社区居委会副主任 张晓鹭
截至目前,我们布建了1184套消防、危房、市政、环境等物联网传感器,结合452路公共视频对重点区域开展“物联感知+视频监管”的信息采集和动态巡查。
从“改面子”到“强里子” 叶厝社区内生动力不断提升
基于社区独有的板桥文化,眼下,叶厝社区正在建设“海峡两岸同名村文化交流中心”,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板桥文化基地。
集美区侨英街道党工委委员、叶厝社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史桂治
在“改面子”的基础上“强里子”,不断提升城中村内生发展动力,下一步我们还探索引进专业化物管团队,推进城中村长效治理。分区分步将叶厝社区建设为环境优美、配套优越、生活优质,底蕴丰厚的城中村治理样板。
海沧区渐美村
安居乐业 “渐行渐美”
在海沧,10个城中村以全区14%的土地面积、承载着近50%的人口,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海沧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探索形成了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模式。
新闻报道↓
渐美村位于海沧中心城区,距离区行政中心约500米,是典型的城中村。和其他城中村相似,它也曾面临环境脏乱、遍地违章搭盖、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
如何让城中村更好与城市融合发展?渐美村围绕居民所需所盼,探索形成了“七先七后”的治理模式,一体推进设施、功能、环境等提升。
治理期间,村里党员干部发挥模范作用,主动将自家违章搭盖的铁皮房拆除,带动其他居民让地出力。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渐美村在全市率先实现强弱电入地、彻底告别空中“蜘蛛网”,将拆除违章腾挪出的空间用来拓宽道路、新建停车场,改造提升公共设施。
在村口,治理修缮后的龙舟池公园水清岸绿,吸引不少居民在木栈道上垂钓,这里不仅成为渐美村的“颜值担当”,还让这里的划龙舟传统得以传承。
要推动城中村治理常态长效,需久久为功。为此,渐美村通过“智慧+大物业”模式,构建起全域治理长效机制。进村的7条道路都设置了道闸,实现像小区一样的闭环管理,村里还引入智慧管理平台,破解城中村人多难管的问题。
通过智能音响远程喊话,智慧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抓拍道路违停、占道摆摊和管控重点车辆、重点人员等功能。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中,渐美村将提高居民的文明素养视为治本之道,多措并举培育文明乡风。
海沧区渐美村党委第一书记 许朱充
建立激励机制,每月针对环境卫生评比红黑榜,每年评比美丽庭院、文明家庭、优秀房东。
在渐美村,外来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80%,如何让这些“新渐美人”安居乐业,由“流入”变为“融入”,是维持城中村和谐、繁荣的关键。
海沧区渐美村党委委员、妇联主席 许月琼
我们积极探索“融合+共治”治理模式,发动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村庄治理、参与身边榜样评选,为他们的子女开办兴趣班等,让他们有获得感、幸福感,最重要的是还有归属感。
同安区梧侣社区
融合发展 共建“富美”梧侣
梧侣社区,位于同安工业集中区中心地带,是一个外来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高达9:1的城中村。在这个典型的工业类社区城中村,如何让新老梧侣人和谐共融,是这里开展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关键。
新闻报道↓
梧侣社区位于同安工业集中区腹地,外来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高达9:1,如何更好“融合”是社区治理和发展的第一步。
同安区新美街道梧侣社区党委书记 柯永在
“融合”我们主要做几项工作,前期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我们采纳大量的外来人口的意见,包括流动党员的意见建议,城中村规划我们定期邀请外来人口到我们社区,把他的意见建议融入到我们整个城中村的规划里。
融合,进而共谋发展。梧侣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围绕市政提升、公共服务、民生需求等治理重点,谋划项目16个,其中民生类项目9个,产业类项目5个,总投资约1.15亿元。
聚焦“环境美”和“生活舒”的发展目标,社区先后完成电力供水迁改等基础设施,新增摄像监控、智慧音箱等,用科技助力社区治理,服务暖心居民生活。
梧侣社区还充分撬动社会资本,推进集体产业升级。利用金边公寓、南街商铺、村部大楼等集体产业,社区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起光伏项目。
腾出发展空间、引进优质项目,让梧侣社区的集体收入实现跃升,去年已超3000万元。如今,在梧侣社区,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日渐完善,居民在家门口便可以一站式解决上学、就医、休闲消费等问题。
同安区梧侣社区租户 熊先生
来梧侣社区快三年了,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商铺、商家种类变得更多了,外卖、快递也都很便捷。
翔安区沙美社区
一片田 一条街
老旧村落迸发新活力
翔安区香山街道沙美社区,毗邻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社区里师生多、商业街业主雇员多,人员流动性强、文化习俗差异大,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中村”。如何开展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社区从一片田、一条街入手,依托优势资源,推动产业业态再造,让城中村迸发满满活力。
新闻报道↓
走进沙美都市田园,生菜、芥菜、胡萝卜等十几个品种的蔬菜已经种下,预计几十天后就可以采摘。此前,这里的20多亩土地由于肥力流失等原因被闲置,杂草丛生影响了环境美观。
为了“唤醒”闲置土地,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推动下,沙美社区有效规整碎片化耕地,将原先的21亩耕地扩大至27亩,并引进新型肥料和植物有机肥对土壤进行改良。
整合后的27亩土地交由沙美社区经济股份合作社负责,以租赁形式外包给专业公司,形成“企业+经合社+小组+居民”的联建模式。
环境得到改善的还有沙美公园和民俗文化广场,通过治理,这里焕然一新,居民闲暇时有了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漫步沙美社区,一座座红色文化遗址记录着沙美独特的历史底蕴。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这里修复了侨建沙美学校、农民协会旧址、彭友圃故居等红色文化遗址,沙美社区打造了村史馆,并开放红色展览、开展红色研学,实施“红色旅游+乡村振兴”。
经过治理,如今沙美社区已成为一个集美食、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多元化社区。这背后,是多方资源共治共建城中村的成果。
借助靠近厦大翔安校区的优势,沙美社区深度链接学校资源,厦大学生挂职社区,融入城中村建设。
2023年9月,沙美美食街翻新“开街”,不仅有亮堂的门庭、规整的摊位,街区上空的艺术灯牌与店铺外墙上的涂鸦也为这里增添了活力,吸引了不少客流。
翔安区香山街道沙美社区党委书记 彭春林
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创新管理,完善房东协会、餐饮协会、厦大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提高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水平,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开展环境整治、推进现代化治理的成效。
来源/厦视新闻
记者/王晓彤 张月梅 方豪腾 张亮 黄子铭 叶知春 陈达祥 陈悦恬 史文雅 卓凡媛 庄冠俊 王骁亮 叶泽宇 叶泽聪 陈竞达 编辑/宇忻
责编/陈虹 晓璇 编审/继成
(厦门广电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