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欢聚后。
席间美食,猛然勾起诸多回忆。是文人骚客,是烟雨江南,是浩渺鄱湖,是大美庐山。
1084年,苏东坡结束流放黄州,北上赴汴,途中游玩庐山,留下两首千古绝唱。其一,为《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道理却相同。那么,放置于未来数月的转身旅途,看见世界、看懂自己、看清未来,是淡泊明志;迭代认知、全情投入、奋力前行,是宁静致远。
字面上看,这首诗不复杂,蕴含道理浅显易懂。走过山路的人都知道,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色。横看是山岭,侧看是山峰,远和近、高和低都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自身就在山里。想要看到庐山全貌,就要走出庐山,要站得比庐山更高、更远。那么,庐山是不是可以换成别的山?是不是可以迁移运用到人生?对苏东坡,庐山不可替换;对你我,过往不能再来。冬未去,春将来,趁有闲,打破信息茧房、跳出固有思维,用最大程度去了解地方,用最快速度去迭代认知,用最多努力去看见世界。
四年黄州岁月,是参禅和陶渊明,帮助苏东坡参透人生苦厄,度过艰难时光。“不识庐山真面目”中的“真面目”,是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感觉到“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六祖慧能在《坛经》中,“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参禅话头。认知事物有三个阶段: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感悟的过程,也是叩问初心的过程。人与周遭的关系,本质上取决于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有全情投入,才能看懂自己,进而发现人生新的意义。
苏东坡说,再可怕的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的担心和恐惧,一旦真正发生了,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所以,不必胡思乱想,不要内耗焦虑。不如安静下来,去迭代认知,去全情投入,去奋力前行。用力做好每件事,用心对待每个人。
自然,胜利的彼岸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