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时光里的大清邮局

乐活   2024-08-02 04:57   德国  

周村有条名闻遐迩的古街叫“大街”,始于明清时期。当初肇建时,没有刻意取名,只是看着这条街比所有的市街宽大就成了名。数百年的风云变幻中,睦邻的田舍、道路腾挪变迁,大街兀自岿然不动。到如今,大街鳞次栉比的古建格局明显变小了,拖拽了厚重历史痕迹的时光在此也仿佛慢了下来。旨在裕国便民的“大清邮局”门店,就恰如其分地重生在这条慢时光的大街上。大清邮局是大街上老字号中为数不多的“大”字辈,也是昔日大街走向繁荣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青砖黛瓦的周村大清邮局,依然是一幅百年前的妆容,黑底金字的招牌、绿色的龙图邮筒,显眼地摆在古街的入口处,满满的历史代入感扑面而来。对邮政业务和史料略知皮毛的我,每次来到大清邮局的门前,邮局当年繁忙的情景就会如海市蜃楼般浮现在眼前:大清邮局的信柜前,穿长衫、马褂、袄裙、旗袍、西装的顾客,身携信札、明信片、公文、契约、包裹等等,依次缴费寄件,络绎不绝;柜台里,穿着大清邮政号衣的柜员,在粘贴着蟠龙、鲤鱼、飞雁邮票的封片上“啪啪”地敲着邮戳,余音绕梁;大街上,身穿镶红边的蓝色制服、打着裹腿的邮差,徒步来来回回地取送着邮件,不辞辛劳。从大清邮局走出的千万封邮件,封缄着问候和叮咛,封缄着商机和赠礼,山阻飞鸽带,隔水鸿雁捎,传邮万里,甚至飘洋过海抵达了域外的国度。

从前的车马慢,大清邮局寄信的岁月,注定是一场慢时光的交付。当一个人想念分隔两地的爱人,当一位母亲惦记赴京求学的儿女,当瑞蚨祥的经理心急外销绸布的收益,当在周村的传教士打算让国外的教会支援一批物资……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写信。榆木书桌上,羊毫、鼠须的毛笔,八行、十色的信笺,云头艳的墨汁,尚黑的淄砚,一应俱全,必选自大街上的“文美堂”。待灯火如豆,写信者端坐桌前,叩响相思之弦,经执笔的起承转合,将浓浓的爱意与挂牵滴进信笺。倘若不能一蹴而就,或许还要缱绻数天,反复斟酌方能尽抒胸臆。一旦把信套入粘贴邮票的信封交付给大清邮局后,一周,半月,一个月,三个月,越遥远的路途越晚收到。接下来,对方的回信原路遣返,又一周,又半月,又一个月,又三个月。在这漫长的邮传中,所有人翘首等待的,无非就是信中亲人的平安、爱人的蜜语、老友的问候、生意的达成、求助的答复等等的消息。“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这种盼星星盼月亮的信函往来,易于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拉长、垒厚、拔高,易于让人与人之间的心扉贴近、相通、共鸣。

大清邮局的厅堂里,亮着暖色的灯光。大漆的木质柜台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带有大街景区、大清邮局特色的明信片、信封、戳章。南边的铝合金柜台,是清代以来发行的邮票、小本票和首日封,北边的角落,置放着一张包浆的老式桌子,一圈圈的木纹拷贝着那些曾经的写信影像。桌子后面,有一架通往二楼的木质楼梯,二楼是邮政文史馆,摆放着一些与邮政相关的老物件,三面墙上展示的图片分为四部分:早期通信、大清邮政、中华邮政、人民邮政,梳理了邮政从“置邮传命”到“裕国便民”,从“传邮万里国脉所系”到“人民邮政为人民”的使命。周村在1904年5月率先设立了大清邮局,早于淄博其他地方,这也是邮政文史馆会现身周村大清邮局的原因。

快节奏高效率的现实生活催人奔跑,在周村大清邮局寄信同样也是凸显速度与激情。大多数去大清邮局寄信的人,却没几个希望这封信在明后天就能收到。好多人会特别有意思地想,从大清邮局寄出的这封信,能依着自己慢慢悠悠逛大街景区的心情,如蜗牛走路一般爬回家才好。因了这种特殊的需求情结,大清邮局还专门开辟了“时光慢递,寄给未来”的时光信箱。平日,我们前行的脚步太匆匆,好多事来不及细想就过了,大清邮局能把从前慢演绎成新时尚,的确有些别出心裁,难怪会吸引众多粉丝前去打卡。我甚至觉得,大清邮局在大街景区的存在乃至走红,不仅仅是作为当地邮政历史窗口的特色展示,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能够唤起人们对于慢节奏的岁月记忆、慢时光的人生原态的怀念和希冀,慰藉一下自我在现实生活中那种心动过速的不适感。

大清邮局,为古老的周村大街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这里有没有你为她亲手写下的诗句,被时间酿成了酒;这里有没有你为未来立下的誓言,多年以后壮志得酬……其实,眼前的路我们根本无法预知,但不妨碍提前把心里话投进时光信箱,寄给慢慢老去的我们收悉。

让“快时代”拥抱“慢时光”,大清邮局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继续传扬着中国传统书信文化的魅力。我很喜欢与它共情,身心沉浸到那种“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的诗境中去。

来源:淄博日报

责任编辑:徐迎春
二审:王锐
三审:刘淼
长按微信二维码关注微信

邮海求索
普及集邮知识,介绍集邮动态,交流集邮体会,传播集邮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