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平碉楼:南粤瑰宝 侨乡传奇

时事   2024-11-03 12:11   北京  
开平碉楼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侨乡人创建的一种集防卫、防灾、居住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奇妙结合,使其具有一种古朴沧桑的独特风骨。村子里,河湾边,山坡上,竹林间……在广东江门开平市的这片南粤大地上,散落着大大小小1833座碉楼,它们疏落有致,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映衬得这片土地愈发迷人。
被称为“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李卓文摄

塘口镇自力村是闻名遐迩的“碉楼村”,这里有着最集中的开平碉楼典型群落。走进村子,13座气势雄伟的碉楼赫然入目。远远望去,洞户连房,飞阁生风,重楼起雾。每座碉楼都有一个儒雅的名字,如居安楼、云幻楼、铭石楼、逸农楼、安庐、湛庐、谰生居庐、养闲别墅。它们或端庄华贵,或温文尔雅,飞檐斗拱,造型各异,静静地矗立在侨乡的原野上。
百合镇马降龙碉楼群,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错落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这里的碉楼造型别致,保存完好,掩映于茂竹绿荫中,与周围民居、山势融为一体。它们不仅极具艺术之美,而且曾屡次成为村民们躲避洪水的避难所。
当地村民在广东开平碉楼旁演奏民乐。郭永乐摄

仰望被称为“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9层的楼高以及风格多变的雕饰,都令人惊叹不已。瑞石楼历经多年风雨侵蚀,铅华尽洗,更显深沉与庄重。从线脚、柱饰到各层的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构图都不相同,堪称中西建筑风格完美融合的典范。
开平碉楼,绝不仅是一种华丽的展示,每座碉楼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推开一扇窗户,就开启了一个故事的源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许多碉楼成为红色堡垒。1924年,开平第一个农民协会——虾边乡农民协会在百合镇虾边村的碉楼“适庐”里宣告成立,这座碉楼的主人关以文被推选为农会委员长,他经常利用自家的碉楼与委员们研究农会事务,开展革命活动。

广东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秋色。张志旺摄

1945年,赤坎镇的南楼则见证了七位英雄的壮烈悲歌。当年7月16日,司徒四乡自卫团队的七名敢死队员,凭据南楼抗击日军,激战10天9夜,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最后,他们被日寇施放的毒气弹杀害。“七士守南楼,两路寇倭曾被阻;三军逃夹水,四乡团队竟留名!”一座座高高矗立的碉楼就是一座座抗日救国的丰碑!
碉楼默默地肃立着,用锈迹斑斑的铁门和伤痕累累的楼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见证着侨乡的变迁。自2000年起,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正式启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表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散落在广东开平乡间的碉楼。陈小丹摄

碉楼的华丽盛装下,是古老的东方情结。碉楼是沧桑历史在侨乡开平书写的传奇,也是东西方文化与审美交流融通的印记。矗立于开平田野乡间的一座座碉楼,外表绽放着西洋建筑的艺术光彩,内蕴的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华章,它实用、美观、坚固、和谐、持久、沧桑……折射出岭南文化、华侨文化特有的迷人魅力。
(作者:梁小恩,系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11月3日10版
策划:赵洪波 郭冠东 闫汇芳
视频:李娜
责编:张永群
编辑:朱晓帆

光明日报
思想品格 人文情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