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动态
国内动态
应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邀请,成都中医药大学廖品东教授团队于2024年5月10日在自贡市为基层医生进行了小儿推拿防治肺系病症专题培训。廖教授主讲了“小儿推拿手法的传承与创新”“小儿推拿谨守病机诊疗模式”,胡海洋、王力等演示并辅导了肺系病症常用手法。来自自贡市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0多位医生参加了培训。(四川 王力 供稿)
论文论著
1.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阮磊,黄博,王兰兰等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24年第2期发表论文《推拿㨰法对骨骼肌钝挫伤家兔模型损伤后炎症及纤维化的影响》。论文通讯作者为彭亮。
目的:探讨推拿㨰法对家兔骨骼肌钝挫伤后相关纤维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对骨骼肌钝挫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兔1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和治疗(C)组,每组5只。使用自制改良重力锤打击装置对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骨骼肌钝挫伤模型,治疗组家兔于造模成功后7 d给予推拿㨰法干预,频率140次/min,2次/d,3min/次,共治疗3 d。干预结束后1 d进行取材。HE和Masson染色观察兔股四头肌病理改变;Western-blot检测各组股四头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 MMP-9)、特异性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1, 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及I型胶原蛋白(I collagen,COL-I)表达。
结果:空白组肌组织结构规整;模型组肌组织形态迥异,边界模糊,间隙显著增宽,炎细胞浸润显著,四周胶原纤维生成增加;治疗组肌组织结构相对完整,间隙缩小,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与胶原纤维生成,其病理修复程度显著优于模型组。检测家兔股四头肌MMP-9、TIMP-1、TGF-β1、COL-I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治疗组明显增加(P<0.01);但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
结论:推拿㨰法能够通过减少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抑制骨骼肌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9、TIMP-1、TGF-β1及COL-I表达量有关。(转载自“中国知网”)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张秀红,周海芳,徐哲(通讯作者)在《中医杂志》2024年第8期发表论文《振腹环揉法腹部推拿辅助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症伴“胃不和”症状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观察振腹环揉法腹部推拿辅助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症伴“胃不和”症状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选取痰热内扰型失眠症伴“胃不和”症状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次2 mg,每晚1次)并给予睡眠卫生指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振腹环揉法腹部推拿,每周5次,每次30 min。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治疗结束12周)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积分)、“胃不和”中医症状评分。治疗期间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观察72例患者治疗前PQSI总积分与“胃不和”中医症状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PSQI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积分均降低(P<0.05或P<0.01),“胃不和”中医症状评分亦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PSQI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评分及“胃不和”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随访时,治疗组PSQI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PQSI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胃不和”中医症状评分亦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前PQSI总积分与“胃不和”中医症状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88,P<0.01)。
结论:振腹环揉法腹部推拿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痰热内扰型失眠症伴“胃不和”症状患者的胃脘部不适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且安全性佳。(转载自“中国知网”)
会议通知
1.由杭州市针灸推拿学会主办,杭州市中医院推拿科、华东区域中医推拿诊疗中心联盟和杭州市推拿专科联盟协办的“2024西湖国医·钱塘推拿·华东推拿专科联盟脊柱病临床应用与研究大会”将于2024年5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之江饭店举行。联系人:周翔13505716719;吴虹娇13868068193,E-mail:601337352@qq.com。(转载自“杭州市针灸推拿学会”微信公众号)
2.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将于2024年6月在湖州市举办“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24年推拿分会学术年会”,目前正在征文,联系人:孙佳蕾18868422068,邮箱:zjszyyxhtn@126.com。(转载自“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