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高,闽江水长。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山塬,2024年8月,我们怀揣着希望、梦想与责任,跨越2000多公里,抵达了宁夏这片美丽广袤的塞上江南。我们渴望在这片热土上留下青春的奋斗足迹,续写福大支教第11年的“闽宁协作”壮丽篇章,用汗水浇灌基层教育的希望之花,体悟福建与宁夏长达28载的“山海情缘”。
如今,我们福大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固原分队已在原州区三营中学度过了紧张而又充实的四个月支教时光。在这里,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与惊喜。娃娃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纯真无邪的笑容如同和煦的阳光,融化所有的疲惫与不安,给予我们无限的动力与希望。娃娃们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心灵,那份纯真与坚韧,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责任与力量。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深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连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桥梁。在这片多民族共融的土地上,我坚信,通过英语这座桥梁,能够搭建起学生们通往广阔世界的道路。
可面对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娃娃们,搭建起这座桥梁又谈何容易。开学第一个月,一个女娃娃拿着她几乎全错的听写,低声跟我说:“老师,我真的觉得太难了,我根本不可能学会。”看着她眼眶中打转的泪水,我感到十分难过,也绝不甘心。自此,为了巩固孩子们的语言根基,我细化背诵任务,每日坚持听写。每天午餐后,我总是匆匆放下碗筷,直奔办公室,逐一进行面对面的批改。面对一百多名学生,从朗读到书写,从基础词汇到复杂语法,我都耐心讲解。每天当我冒着风雪走进教室,学生们总会热情地掏出零食与我分享,关切地询问:“老师,您累不累?冷不冷?吃饱了吗?”尽管时常因无法午休而感到疲惫,但当我看到学生们日益工整的字迹,听到他们愈发响亮的回答,我内心便充满了欣慰与自豪,所有的劳累这一刻都烟消云散了。
我与这里的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习俗、有不同的观念。但是我们因为一本语文课本共同徜徉在同一片文化海洋——我们一起感受到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孩子们没见过大学的样子,也没见过远方的那些湖泊山川,我在网上寻找各式各样的视频在课堂上给他们分享。每一次他们的眼里闪着星星,逐梦的火苗也许就在这一瞬间悄悄种下。
从开始,我听不懂孩子们、老师们说方言,到现在可以“无障碍沟通”和他们一起说;从开始的看见他们掉眼泪手足无措,到现在我懂得了如何循循善诱。我的语文课代表有一次对我说:“老师,我们还会再见的,因为我要去你的大学再找到你!”她说:“我会努力地‘拼命’考上你的学校!”这些真诚、稚嫩的话语是梦想,也是给我教学工作的宝贵回馈。
在中学,我主要负责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由于资源有限,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了解相对匮乏。记得第一次走进计算机教室,看到的是老旧甚至有些故障的电脑,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这让我意识到,我不仅仅是来教课的,更是来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广阔世界的大门。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我设计了一堂以“制作自己的表情包”为主题的课。刚开始,学生们面对复杂的操作感到十分迷茫,但我没有放弃,而是耐心地一步步引导他们。终于,经过数次的尝试和修正,一个娃娃兴奋地举起了手,告诉我他成功制作出一张属于自己的表情包。那一刻,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孩子们争先传阅他的作品,他的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作为支教老师,我们不仅传授知识,更能点燃希望,激发孩子的潜能。
为了全面深入地在三营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不仅在教学工作上全力以赴,更主动融入三营中学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运作之中。大家分别加入团委、办公室、党建办,作为干事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事务管理。从教室到办公室,从军训场到运动会赛场,队员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从协助处理学校日常事务,到策划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再到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工作,大家使出浑身解数,几乎无所不能。我们希望能以实际行动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主持“铸牢民族共体魂 共圆中华复兴梦”主题朗诵大赛
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百校万人”微宣讲比赛
接下来,福大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固原分队将在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持续深耕,不仅致力于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将努力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启迪者。我们计划进一步深化“闽宁协作”的内涵,将线下课堂拓展至线上线下相结合,持续搭建闽宁云课堂(Meaning),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开展针对性、趣味性、前沿性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拓宽视野,增进理解,共同成长。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国家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怀揣更加蓬勃的热情,秉持更加扎实的作风,矢志不渝地在学生们茁壮成长的征途上铺设基石,让充满热忱的青春之心,在基层教育的广袤天地间绽放出最为璀璨夺目的光辉。